伸手去摸,用心去碰
距离金秋九月已过去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我们这没有春秋只有夏冬,我的心情也由热情如火的夏转而变成平静如水的冬。回望过去三年又一个月的学习生活时光,展望未来三年的研究生生涯感概万千,讲述自己的故事分享于各位。
背景介绍
我来自华东某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绩点排名5/92(5.43%),六级,一篇cscd在审(未来得及助力推免),主持一项国家大创,一项校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三等奖。这样的履历拿出来跟很多人相比都黯然失色,但勇于尝试,敢于拼搏,就能收获最终的胜利。夏令营申请院校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厦门大学,入营并获得优营的院校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
_01前期准备
成绩论英雄
高考完后的那个暑假是素未谋面但即将成为同学的人之间的大型开黑活动时间,继而是军训一天一天没有想法的时期,再就是进入社团和学生会忙而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忙些什么的时期。自己完全不知道三年后有人废寝忘食地为了一张研究生门票而学习,没有人告诉你怎样做能够在保研路上大放光彩。可以说,我在大二下甚至大三上才有走保研这条路的想法。
大一上学期3.7的绩点(满绩4.0)取得第一,而下学期增设大学物理课程,在高中时物理基础就不好,结果以3.0的绩点狼狈收尾大一一年宝贵的时光。要想保研,绩点、科研、竞赛缺一不可(暂不谈面试时要的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等)。学院设置4%的成绩直保名额,即以成绩论英雄,不看科研和综测来定推免。我以五个学期3.7左右的绩点来弥补一学期很低的绩点,最终达到5.43%,得时刻忧虑着别人的论文和竞赛,而且很多学校会在成绩5%(比如南京大学)处设界。所以说,前三年好的成绩是保研的基础。一次通过四六级就没再刷分了,其实六级以上竞争力强些,和+就很有帮助了,尤其是对学硕而言。
我在大二的时候就进入实验室,主持一项校级双创,可能每个新人的必经之路就是洗洗瓶子刷刷试管吧。因为学分问题和抱着对科研的期待,我坚持着,到后面跟师兄师姐出去采样,在实验室负责搭建装置,对数据进行科学处理分析,总的来说还是收获颇多。所以我建议理工科的同学尽早地进入实验室接触科研,因为日后文章加分,科研经历都能为保研成功增加不少可能性。跟有的同学不一样,我在大二下跟了另一个课题组的老师,因为老师要申请的基金很多且很多题目也只是提出来谈谈可能性就不了了之,那段时期我的研究题目总是变,看的文献多且杂最终也没派上用场。
相信很多同学所在的院校,所跟的老师,希望把优秀的学生留在身边都会以文章“诱”之。这个见仁见智吧,我出于想追求更高水平的院校而拒绝了,所以文章都得靠自己。靠自己才是真理,不少人凭着文章挂名成功保研的这种做法我不作过多评价,但做没做过事,面试老师一问便知。而且对于以后要读博的孩子,以往发的论文水平和作者排名也很重要。好在抓住了国家级大创的机会,这也为我夏令营面试提供了助力,不至于无话可讲,老师一问三不知。科研经历是必需的,老师招学生,他会培养你,但从零开始的话老师就不得不慎重考虑这个“培养成本”了。试问谁不想找个一来就能上手干活的人呢?能够把科研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呈现那就更好了,毕竟本校凭推免时加的分也不少。
关于竞赛
以前我囿于专业的局限,只参加了环境友好科技竞赛,殊不知可以和别人组队完成跨学科的竞赛。其实通过齐心协力完成比赛,个人对新学科的接受能力,队员间沟通和交往能力,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创新思维和变通思维都有很大的提升帮助。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