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洛阳2019走进黄河采访团来到

<

“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

《史记》中记载的“夏”到底在哪里?

华夏文明发轫于何处?

11月10日,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探寻,“走进黄河”采访团来到洛阳偃师,走进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领略“最早王朝”的神秘风貌,探寻灿烂的中华文明之源。

走近这座气势磅礴的博物馆,记者注意到,该馆的主题色调厚重温暖,与周边大地浑然一体。“博物馆的装饰材料主要为夯土与紫铜,蕴含了对王朝王权的回应,是历史智慧与现代技术的完美融合,也是对民族精神的守望。”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

馆内游人如织。在这里,中国最早的“紫禁城”、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最早的青铜礼器群、最早的绿松石器作坊……年前的绚丽生活图景在游客面前徐徐展现。博物馆整体设计分为地上三层和地下一层,顶部的半室外环廊供游客眺望整个遗址区。博物馆基本陈列包括“第一王朝”“赫赫夏都”和“世纪探索”三部分,系统地展示了夏代历史、二里头遗址考古成果、夏文化的探索历程及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展厅还通过文物、图版、浮雕、沙盘、VR体验、互动游戏、模拟展示、视频播放等多种展陈形式,让游客深入了解展品历史背景,拥有更好的参观体验。60年来,三代考古工作者对二里头遗址进行了持续不断的考古发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收获。10月19日,备受瞩目的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迎宾。二里头遗址,作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国家的兴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设、王宫定制等重大问题必将起到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黄河洛阳段,沿河分布着两大片湿地:孟津黄河湿地、吉利黄河湿地。11月11日,“走进黄河”采访团来前往洛阳孟津、吉利,品读河洛地区的美丽生态新画卷。

记者看到,在孟津黄河沿岸,如今大堤上的道路成了美丽的生态绿道,加铺了彩色沥青,路两侧种植黄杨、金叶女贞、红叶石楠等绿植。白色的芦苇花随风飘荡,金黄的银杏叶熠熠生辉。骑着单车,仰望湛蓝的天空,沐浴初冬的暖阳,心底里油然而出满满的幸福感。

据工作人员介绍,孟津黄河大堤已屹立多年,它既是沿岸群众的生命保障线,也是防汛抢险的交通线。经过多方呼吁和各级不懈努力,孟津黄河7.6公里堤顶道路于年全部实现了路面硬化。今年,孟津县再次倡议实施黄河绿道建设,打造独具特色的黄河绿色骑行道路,并将孟津黄河大堤5.6公里堤段纳入其中。至此,孟津黄河大堤告别了雨雪时的泥泞、晴朗时的尘土,成为黄河岸边一道美丽的生态景观线。在绿道上休闲骑行、遛弯,欣赏黄河沿岸美景,成为了附近居民享受生活的新方式。

吉利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黄河中下游湿地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保护区总面积约公顷,其中核心区公顷。其主要保护对象是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及其它濒危的野生动植物。湿地生物物种丰富多样,共有草本植物余种,鸟类种,其中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鸟类38种,是大自然赐予吉利的珍稀资源和宝贵财富。

据工作人员介绍,吉利黄河湿地生态保护的《实施意见》,提出以打造“黄河中下游最具特色的湿地生态示范区”为目标,奋力谱写“自然黄河”“水利黄河”“文化黄河”“民俗黄河”“科普黄河”五篇文章,着力打造“壮美黄河、秀美湿地”品牌,以充分展现黄河文化之魅力、河洛文化之特色、湿地文化之精彩。

吉利黄河湿地具备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鸟类资源,为建立珍稀鸟类展示区提供了充足的先决条件。整个湿地范围内,已搭建观鸟亭7处,开辟观鸟科普画廊米,并建立崖沙燕保护区一处,吸引了大批观鸟爱好者和附近群众前来学习生态科普知识。今天的吉利黄河湿地,水系环绕、林草丰茂。沼泽连片、水禽群飞的湿地滩涂景观芳容初绽。

黄河湿地美如画。

为群众提供亲近自然的天然地域,

让群众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黄河真正成为了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来看采访团的更多报道

(综合河南日报客户端、大河网、猛犸新闻、河南商报等)

原标题:《“走进黄河”采访团来到洛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yenvzhena.com/jzjz/125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