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芷江最高山峰
金顶,是芷江最高的山峰。它是芷江北部西晃山的主峰,海拔为米,终年云环雾绕,难得见其真面。尤其在春夏之季,浓雾缠绕,朝阳初照,就像如来佛顶上的金环,十分壮观。
2.芷江最低的洼地位于县境西南部大龙乡的大会溪口,是芷江境内最低的地方,海拔只有米,与县内最高峰金顶相比较,两地高低差为米。
3.芷江最大的山间盆地芷江中部的芷江盆地,是县内最大的盆地。总面积为80平方公里,它以县城为中心,包括垅坪、麻缨塘、竹坪铺、岩桥等乡的一部分。它是由红岩和第四纪松散堆积物组成,属于红岩盆地。地势开阔,耕地集中,是县内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
4.芷江最长的溪流杨溪河是芷江境内最大最长的溪流,位于县境中部,它是由西、南两大支流汇注而成,西流源于大洪山、罗山、茶山、大小关之南,梧桐坳以迄金凤山之北,汇集龙洞溪、白泥溪、沙溪、黄米溪诸水;南流发源于打鼓岭、毛坪坡、汇龙、白泥溪在麻缨塘与西流合为一溪,至岩桥小河口处流入舞水。流经杨公庙、麻缨塘、岩桥等八个乡。流域面积平方公里,全长53公里,溪宽23米。该溪对县境中、南部所流经的地域有较大的灌溉作用。
5.芷江最大的岩洞槐木洞是芷江最大岩洞。位于洞下场乡的天堂坪境内。此洞系石灰岩溶洞,分干洞和水洞两层。水洞又称洞下之洞,洞口居干洞之右侧,呈井状,其深莫测。干洞口高1.5米,洞顶高10余米,主洞长数十里,亦有众多岔洞,洞内溶岩千姿百态。洞中水源充足,冬暖夏凉,宜人居住,洞大可容数千人。
6.芷江最珍贵的岩石明山石是芷江最珍贵的岩石。它外表淡青,内呈深紫,略带红色,亦有两条排列整齐,宽窄划一如金似玉的纹带镶嵌其间,历史上被人称之为“紫袍金带”、“紫袍玉带”。据旧志记载:郡城北二十里为明山,山产石凡二处,曰黎溪,曰五士坡,统以明山石焉。又载:“明山石表淡青色,内紫而带红或金线及黄脉相间者,号为紫袍金带”。早在多年前的南宋庆元年间,就有一名叫单炜的官员用它来制作非常精致的砚台,赠送好友,人皆以为是端砚而备受珍视。到清康熙初年,更有大批石匠在此大量开采,用它来制作高级砚台、笔筒、佩壶、屏风等物。“相其带色镂刻花鸟人物,山水楼阁,妃青偶白备极精巧。”这种工艺品在当时十分畅销。近年来此石经有关科研部门鉴定,抗压、抗折等性能好,是建筑和雕刻的珍贵石料,很有开发价值。
7.芷江最主要的河流舞水是芷江最主要的河流。发源于贵州省福泉县罗柳塘。从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波州镇入境流经大洪山、垅坪、罗旧等九个乡镇,于公坪的小白岩附近流入怀化。县内集雨面积平方公里,长度为92.5公里,河床均宽米,河中生长青、鲤、鲇等多种淡水鱼类,是芷江渔业生产的重要水域。旧时,又曾为贵州与湖南相邻的新晃、芷江、怀化等县水路运输的动脉,舟楫繁多如同穿梭,纤夫号子声震两岸。现沿河两岸有电力引水工程和水电站多处。对全县农田灌溉和工农业及生活用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8.芷江最冷的日子年1月30日,是芷江近五十年以来天气最冷的日子。气温低达零下11.5℃。比我县最冷的一月份的平均气温2.3℃低13.5℃。因而那年耕牛冷死较多,柑橘几乎全被冻坏。
9.芷江最热的日子年8月18日,是芷江历年来天气最热的日子,气温高达39.9℃,比正常年份最热月7月的平均气温27.8℃高12.8℃。
10.芷江最早的一次地震记载明思宗崇祯七年()七月,芷江城乡发生了一次地震,这也是芷江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地震。由于这次地震震级不大,因而没有造成房屋的倒塌和人员的伤亡。
11.芷江最大的一次洪水清同治三年()阴历五月十五日,芷江发生了一次历史上最大的洪水。当年四月下旬以后,连日暴雨不停。五月十五日清晨,氵舞水河河水突然猛涨,很快洪水四溢,平地水深3~4尺。沙洲头、大佛寺、黄甲街、下菜园等处的居民来不及向景星寺、望城坡等地转移,只好爬上屋顶避水求生。龙津桥的桥亭及梁木全被水冲走,氵舞水河中飘浮着的人畜尸体多达数百具。洪水从城西门等低处涌入,芷江城内的大街小巷都有小船划行。
▲网络配图
12.芷江最大的一次雹灾清咸丰五年()三月十二日,在芷江县城西部不远的乡村发生了一次最大的雹灾。那天,五里牌、竹坪铺等处的屋瓦几乎全被冰雹击破。沿路的秧苗全被打毁,果木的枝条像被人用刀砍过一般,光秃秃的,飞行中的喜鹊也被冰雹打死了不少。落地的冰雹大的有皮球大,小的也有鸡蛋般大。
▲网络配图
13.芷江最优良的羊种马头羊是芷江最优良的羊种。因其体形高大,头顶无角,头形似马而得名。它具有产仔率高(平均每胎产羔羊1.83只,比角羊高百分之二十左右)。初生体重(羔羊初生重平均高达1.7公斤以上,比角羊高百分之十),生长发育快(在终年自然放牧条件下,周岁体重可达25~30公斤),个体大(成年羊平均体重达43.62公斤左右,最重可达80公斤以上),屠宰率高,且肉味鲜美少膻气等许多优良特征。历来为山区村民所乐于养殖。
14.芷江最大的家畜芷江水牛是县内最大的家畜。体重平均为公斤以上,阉牛最重可达公斤。芷江水牛,属中国水牛类型。具有体型高大,四肢粗壮,体质好,饲料适应性强,性情温顺,役力强等优点,历史上享有盛誉。曾为民间长期传颂的芷江三宝之一。“芷江三样宝,黄金、白蜡、水牸牛。”
15.芷江最有名的家禽乌骨鸡是芷江最有名的家禽。这种鸡从外表的鸡皮,到内脏的肝、胃、心、肾、脾及肉都是乌红色。尤其是鸡骨呈乌色,故得名为乌骨鸡。此种鸡在我县饲养的历史较久。民间曾流传着芷江古代为“乌鸡国”之说,尽管无史料记载,但仍能间接地说明了乌骨鸡与芷江之微妙关系。这种鸡,肉味鲜,营养好,是久病和贫血者的上等补品,现在这种鸡在县内发展较快。
16.芷江最美的山花山是芷江最美的山,在县城东部罗旧乡境内,海拔米,方圆0.4平方公里。系赤色岩山,因诸石峰形奇特异常,远望如屏风矗立,近观赤石嶙峋如烂漫山花,故得名为“花山”。花山古时为县内著名的游览地之一。其山冈之上有“绣岩蕊榜”、“飞壁马蹄”、“丹灶石臼”、“果老仙迹”、“碧井琼浆”、“双龙戏珠”、“三峰插汉”等著名花山小景。花山之下,有一潺潺流水绕山而过。昔日这里古木参天,并有林公古寺隐居其间,苍松、古刹、绿水陪衬这如花般的山,风景更为幽雅,到了这里,就像进了世外桃源。每逢春秋之季,前来游览观光者不计其数。古人曾作诗“花山石壁仰嶙峋,恰似花开四季春”来赞颂她妖艳的山姿。
17.芷江最大的界山西晃山是矗立在芷江与麻阳边境上最大的界山。山脉为东西走向,起伏连绵达百里之遥。西晃山更以它山势高峻而名列县内群山之首。在芷江县境一方,千米以上的高峰达十处之多,山顶灌木丛生,南麓竹木成林,尤以盛产白竹,远近闻名。南麓溪涧两旁,为五郎溪林场林地,除有大片松、杉等用材林外,还有银杏、水杉、马褂木等珍贵树种。
18.芷江最有名的山明山是芷江最有名气的山。它位于城北12公里处,主峰高.2米,绵延数十里。它是县内唯一的一座上了《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的山。据说宋熙宁年间,此山之神为神宗封为“顺应侯”。又由于原山顶有真武殿,曾被人称为“楚西灵境”。旧时每逢农历三月初三,邻近数县来此朝拜者,数以万计。山脚有遇仙桥,山上有百子峰,马鬃岭,二天门,均为天然胜景。尤以此山“缛浓翠色层叠,螺堆黛染,峰峰相对,岭岭相衔,遥望者如屏风九迭,锦障千层”的“明山叠翠”而雄居芷江八景之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19.芷江最早的书院文清书院是芷江历史上最早的书院。明嘉靖十六年,沅州人民为纪念在一百多年前曾因监督湖广银矿、督办贵州军饷等公事两次驻节沅州,关心民间疾苦,减免地方赋税,并为启发民智而不辞劳碌设馆讲学的明朝礼部右侍郎(后追赠礼部尚书)薛瑄(谥号文清)所建,地址在今县城粮食仓库内。文清书院主要以讲授朱熹的理学而闻名于沅郡。清人曾作诗赞诵道:“河东道脉衍巫州,一瓣香分芷水流,性理亲书怀手泽,麸金豁免释民忧,当年匹马春随到,此日高风名尚留。坐镇与情儒者度,敬披青史仰才猷。”
20.芷江历时最久的书院明山书院是芷江历史上经历了明、清两朝的书院。它最先由明嘉靖末年的本籍人马明山先生所建,最先建院于桃花溪一带。由于马明山先生不仅曾是京师最高学府——国子监的助教,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由于他治学严谨,学识渊博,精通理学经史,在当时儒林中很有声望,故听讲者很多,在沅州影响较大。后人曾赞誉马明山先生的弃官讲学之举是“衣钵增城授受中,瓣香辛苦为河东。身担博士专门业,手辟诸生释菜宫。经术同时归太仆,儒学先世马扶风。明山南去沅西路,记取乡名托郑公。”后在清初和清末经过多次搬迁和修复,成为沅州著名的国学书院,为改善湘西文化的落后状况,作出过一定的贡献。
21.芷江最著名的书院沅水校经书院是沅州(芷江)最著名的书院。清光绪十四年(),由沅州知府朱其懿创办。与长沙之湘水校经书院齐名,当时在湖南曾有“湘、沅两校经”之称。原院址在沅州府衙两侧(即今芷江宾馆餐厅后)。有讲堂、宿舍、藏书楼等三十余间,并有操场。初入学的23名校经士为芷、黔、麻三县及凤凰、晃州二直隶厅中选录的优秀生童。在该院教书的系省内精通经史、文学的汤慎楼、沈让溪等知名学者。朱知府也常亲自授课。该院学风良好,教学质量高。年沅州举行岁、科连试,十九名校经士参试,连考四场,均列各科第一。该书院从年创办到年停办,虽然历史不长,但人才辈出。后来曾高中进士的熊希龄,出国留学的张伯良、毛昌寿等人,均为该书院院生。
22.芷江修建历时最久的书院芷江修建历时最久的书院是耀文书院。它原址在城东古台山雁塔寺后,于明万历十二年()贵州巡抚舒中阳修建雁塔开始,到明万历二十五年沅州兵备道江东之将雁塔及书院初建完工,再到万历二十九年()长沙府推官金继震复修书院,正式命名讲学,共历时18年之久,尽管修建雁塔期间,因兵事紧急,只得修修停停,但从开工至最后竣工所拖延的时间之久,实可列沅州众书院之首了。
23.芷江最早的职业学校芷江最早的职业学校是“湖南私立务实甲种蚕业学校”。最早是由熊希龄于光绪三十年创议,由本县人邱昌蕃筹办。年正式开学招生,校址在小北街考棚内。开始命名为“沅水务实学校”,学制七年(一年预科,六年本科)。学生入学,不收学费,供食宿,并发制服一套。民国成立后,学校改名为“湖南私立务实甲种蚕业学校”,以桑蚕科为主。并于三里坪处建实验所,并在此遍种桑树,以供实习,后陆续改名“私立务实蚕业讲习所”和“芷江务实简易女子职业学校”。
24.芷江最早的师范学校芷江最早的师范学校是“沅郡联立女子师范学堂”。清光绪三十年(),沅州府将原府属“明山书院”改为“沅郡联立女子师范学堂”。这所师范以招收芷江、黔阳、麻阳、晃县的女生为主。但由于清末时局动荡不定,加上民智不开化,送女子读书者甚少,故至宣统三年()被迫停办。
25.芷江最早的中学芷江最早的中学是清末的“沅州官立中学堂”。它是光绪二十九年(),沅州知府将“沅水校经书院”改办而成的。它是清末湖南新创立的中学之一。教育宗旨不外乎是“忠君”、“尊孔”之类。课程设置的总原则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制四年。民国初又改为“沅州公立中学”。。
26.芷江最早的小学芷江最早的小学是清末的“芷江县立高等小学堂”。它是清光绪三十年(),县属“秀水书院”改办而成。学制是“县属小学,定章五年卒业”。课程设置,初等小学设修身和讲经读经以及国文、算术、体操、图画、手工等科。高等小学设修身、讲经、中国文学、算术、历史、地理、国画等科。
27.芷江最早的幼儿园芷江最早的幼儿园是“芷江县幼稚园”。它是年由当时的芷江县县长杨化育的夫人黄树勋倡议筹款所办。园址在学宫坪文庙(即今人民会场内)。内有办公室,教具室和教职工宿舍。由于这所幼稚园设备齐全、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认真规范,在当时县内外小有名气。
28.芷江最早的考场芷江最早的考场是“沅州府试院”(旧又称考棚)。它创建于清乾隆初年,由沅州知府朱炎和芷江知县袁守定领头,将原偏远巡抚官署(今芷江师范校园内)改建而成。每年四月,经过了县试合格后的芷江、黔阳、麻阳的三县童生,聚此参加府试,由知府亲自担任主考官。考场内外派有流动执勤的当差和担任警戒的兵丁。考场中悬挂有彩灯,摆有印架等物。场内气氛往往给人一种紧张和压抑的感觉。
▲网络配图
29.日机轰炸芷江最早的一次年11月8日,是芷江遭受日机轰炸最早的日子。那一天,日本帝国主义的飞机为了破坏湘西边陲的重要空军基地——芷江机场,出动了18架轰炸机,飞临芷江逞凶。在城东郊的机场上空来回盘旋俯冲,共投弹枚,由于防空疏散及时,除给机场上留下多处弹坑外,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网络配图
30.芷江遭日机轰炸伤亡最大的一次年4月21日,是芷江遭受日机轰炸伤亡最大的一次。那一天,日机又出动了18架,从明山山顶出现后,直窜县城上空,从东街炸至西街,再从北街炸到南街及东紫巷、南寺巷,在芷江城内形成了一个“中”字形的轰炸圈。日机共投下炸弹枚,炸死我同胞人,炸伤人,炸毁民房商店共栋,到处弹坑累累,房倒墙破,硝烟弥漫,尸首枕藉,惨不忍睹。
▲图源芷江保卫战
31.日机轰炸芷江出动飞机最多的一次年9月29日,是历史上日本轰炸芷江出动飞机最多的一次,也是房屋损失最大的一次。那一天,日军共出动飞机36架,对芷江县城的主要街巷以及西城墙脚东门外实施了狂轰滥炸,共投炸弹枚。炸死62人,炸伤66人,共炸毁房屋1余栋。
32.芷江历史记载最早的瘟疫芷江历史上有文字记载最早的一次瘟疫是清代同治七年()九月所发生的那一场瘟疫,据清同治八年编纂的(芷江县志)记载:“同治七年九月,芷江瘟疫流行,西乡最甚,十室九空,至有断绝烟火者。城内皇榜坡(医院)一隅,半月之内病毙七十余人。”在那缺医少药的年代,人们只得用传统的迷信做法,冲锣打醮,求助于鬼神,结果也无济于事。
▲网络配图
33.芷江历史上最大的旱灾年,芷江遭受了历史上最大的干旱,八、九十天不下一滴雨,良田变成一片焦土。农历八月听不到打谷的声音,全年收成十成不到一成。第二年春夏连山上的蕨菜葛根、野菜几乎全部挖光操尽,不少人上明山挖观音土充饥。观音土食而不化,腹胀而死于明山脚遇仙桥下者不计其数。在县城华洋赈济会的施粥棚前,每天前来乞食者成千上万。年的四、五、六月间,仅城里饿死的饥民每天不少于二三百人。人死后无板片草席安葬,工差夫役用绳索将死尸五人一捆拖至城东郊之万人坑中扔下便算了事。乡下人民更为凄惨,有的一家十数口,一村数十户全部饿死,逾年尸骨留在床上无人掩埋。房屋无主,烟火断绝,数里数十里赤地灭绝人迹。据当年县府统计,全县城乡人民死于饥饿和疫病的在十万人以上。
▲网络配图
34.芷江最早的钱庄芷江最早的钱庄是王洪盛钱庄。它于清道光五年()正月开设,距今已有年之久。它主要经营存款、放款、兑换等金融业务。共有资金0元,并发行1元的纸币。王洪盛钱庄虽规模不很大,但也可称之为芷江金融业之鼻祖了。
▲网络配图
35.芷江最早的信用合作社芷江最早的信用合作社是民益信用合作社。年1月,李连章发起组织芷江合作协会。5月20日,芷江合作协会正式成立,李连章担任该协会的执行委员会主席委员,并开始筹建信用合作社。10月3日,在县城正式组建顾芷江第一个信用合作社——民益信用合作社。
36.芷江最早的银行芷江最早的银行是湖南省银行芷江办事处。它成立于年4月,地址在芷江县城岩路街13号,雷宏济担任主任。至年元月,湖南省银行芷江办事处又升级为芷江县支行。年,因日机轰炸频繁,该行迁至柳树坪营业。年10月29日,该银行为中国人民银行会同专区第十支行接管。
37.芷江古代的最高官署芷江古代的最高官署是明嘉靖二十七年(4)在沅州设置的总督府。明嘉靖年间,明世宗朱厚熄为了进一步开发西南并镇压西南广大地域的少数民族起义,派兵部侍郎张岳从京城前来湘西的沅州设置总督府,担任首位总督。当时驻节于沅州的总督为西南地区的军政最高长官,他掌管着湖南、湖北,控制着云南、贵州,并安抚四川,威慑两广。当时的总督府设在“城北旧卫之右,直对大街”(即今芷江师范校址)。总督府建筑得十分气派,仅正堂前的那五根合抱有余的大柱就给人一种威严之感。高大的正堂两边是相对应的辅堂,再向内是穿堂。其后为东西厢房数十间,又东为花园,又西为宴会厅,再后为更楼、辕门,进入辕门即下属之布政使署、文武官署及三司厅署。明万历年间总督府降格改为偏沅巡抚,直至清康熙三年迁往长沙,这里便开始成了“授业解惑”之所了。
▲网络配图
38.芷江古代的最高建筑芷江古代的最高建筑,是明万历年间高矗于州城中心的谯楼(又称钟鼓楼)。明万历三十六年(),知州于瑞临在沅州城四街交汇之中心,建造了一座结构美观,规模宏大的谯楼。楼址四周宽为二十丈,用方石垒砌成高一丈八尺的台基,在台基上再建筑了高四丈的三层木制楼亭。连同台基共高五丈八尺(合19米多),几乎有现在的6层楼高。这在当时的湘西,可算是首屈一指的了。难怪后来有的芷江人向外地人炫耀:“芷江有座钟鼓楼,一头伸在天里头”。这尽管是吹嘘之说,但多少还是反映了当时那座谯楼的壮观气势的。
▲网络配图
39.芷江至今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芷江至今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物是坐落在镇内舞水河西岸的天后宫。它修建于清乾隆十三年(),距今已有年的历史了。原系福建同乡会会馆。有石门坊、戏台、正殿、寝殿、耳室、厢房、观音殿、财神殿、武圣殿等建筑,总占地面积约0平方米,整体布局呈三行纵轴线并列,以两道封火墙隔开,左侧正殿与财神殿的封火墙间隔了一道两米宽的甬道,四周有封火墙。布局讲究,规模宏大,特别是石门户坊的建筑艺术,其石雕工艺堪称一绝。石坊高10.28米,宽6.3米,用大青石砌成,斗拱完殿顶,有几条金鲤伏首翘尾于檐岭脊头,门坊正面布有青石浮雕95幅,其中“孤桐劲竹”、“琴棋书画”、“狮子滚绣球”、“武汉三镇”、“洛阳桥”、“八仙过海”等雕工极为精致,坊前有高3米的青石雕花栏杆围成的石台基,中间有17级石阶,临左右置青石鼓和青石石狮各一对。其石雕作品之多,雕工之精,在国内尚不多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年,天后宫石坊被列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40.芷江历时最久的桥梁芷江历时最久的桥梁是位于镇西南舞水河上的龙津风雨桥。它始建于明万历十九年(),由僧宽云募捐集资,建成15孔石礅木面桥,称“龙津桥”,先后毁于水火,后屡加修缮。清乾隆四十四年(),再次修复,每墩加高1米,桥两旁用木柱撑于礅上,建房屋相连,桥中央建鼓楼一座,东西两端立牌坊。抗日战争期间,湘黔公路经芷,撤除桥上建筑,改为公路桥。年,由县委、政府集资重修。重修后的龙津风雨桥以木结构为主体,全长.7米,总宽12.2米,人行道宽5.8米,设7座5层檐口的凉亭,3层檐口的长廊。亭檐现出桥面0.2米,长廊过道两侧全部设置店面。桥顶盖深蓝色的琉璃瓦、6组金色的双龙抢宝和兽头,白色的檐口、屋脊,桥内建有悬柱、悬瓜、往脚、石鼓、楼阁观赏厅、柱坊等,大桥东西两端亭上悬挂着原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邹家华题写的“龙津桥”横匾。年底经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认定为世界最长的风雨桥。
41.沅州城修建的最早时间沅州城(即今县城)修筑的最早时间是宋神宗熙宁七年()的4月,距今已有年的历史了。当年的4月,荆湖北路察访使章惇奉宋神宗之命进兵懿州。平定了田元猛的地方势力。19日将懿州改名为沅州。并在原懿州新迁之地(今县城处)建筑新城为沅州治所。章惇率领众多兵丁,日夜搬石运土,赶筑城垣。西面城墙最先修好,随后东南北三面城墙也相继完工。从此,一座重要的军事性的城池就矗立在通向滇黔的古道上,芷江古城也揭开了它修建的第一页历史。
▲网络配图
42.芷江机场修建的最早时间芷江机场修建的最早时间为民国25年()的10月左右。民国23年()12月1日,蒋介石为了围剿红军的需要,电令湖南省政府将洪江机场改筑芷江,但延至民国25年()3月,省府才组织技术人员进行了场地勘察,确定在城东郊楠木坪和原校场两处施工建筑。后又经绘制施工图纸,编造占田清册,征集民工,搬迁场内房屋和坟墓等诸般事务,又拖了半年多,至10月左右才正式施工。第一次只修筑了一个米见方的小型机场,后来经过几次扩修才成了我们现在所见到的这种规模的机场。
43.西药传入芷江的最早时间西药传入芷江的最早时间是清光绪二十九年(),这一年德国牧师康满,由长沙内地会派往沅州传教,在芷江县城东街建立教堂,施送西药,以示“慈善”,西药从此传人了芷江。从而结束了我县千百年来,中草药一统城乡的医药局面。
▲网络配图
44.芷江第一个学习西医西药的人张秀馨是芷江第一个学习西医西药的人。民国初年,他得以官费留学日本。先后在日本的咸城、爱知药专、医专三校学习西医西药,他刻苦钻研技术,均顺利获取毕业文凭。毕业回国后,医院外科主任兼药局主任。年回县,年被土匪杀害。
▲网络配图
45.芷江第一所西药药房和诊所芷江第一所西药房是嵩龄西药房。它是民国21年(),本县人郭嵩龄自筹资金在东街开设的,并以自己的名字为招牌的私人西药房。芷江第一家诊所是寿民诊所。它是民国24年()本县人彭际照在北街开设的第一家私人诊所。
▲网络配图
46.芷江最早的中药店芷江历史上最早的中药店是元泰堂药店。清道光二十八年(),江西省清江县人彭元泰随父彭少拔来芷江定居后,在县城北街开设元泰堂药铺,经营中药,批发零售兼营。该店生意最兴隆时曾有2名雇工,5名学徒。
▲网络配图
47.芷江最“大”的树芷江最大的树是位于岩桥乡小河口村杨溪河汇入舞水入口处的古重阳木,相传距今已有两千余年。树高16米,胸围11.5米,树主干高1.5米,树冠面积达平方米。由于生长年代久远,树主干部分已空,可放一方桌于内。树身表皮老裂,形成众从树皮疙瘩,但树叶一直非常繁茂,枝密似网,近观但觉浓荫覆地,远望犹如碧云参天,故本地人称它为“杨溪云树”。此树在明万历年间就被列为沅州八景之一,至今春秋之季,来此游览观光的人仍络绎不绝。
48.芷江最“神”的树芷江最“神”的树是位于新店坪镇沈家坪村舞水河边的那株古树。春夏之际,每当洪水来临前,面朝舞水一方的树皮从树蔸逐渐向上呈红色,树皮变红位置越高,洪水也涨得越大,洪水退后四、五天,树皮红色消失。据观察树皮变红,原来是无数黄豆般大的红色飞蛾,在大雨来临之前,为避炎热和暴雨,暂栖该树所致。
▲网络配图
49.芷江最“奇”的树芷江最奇的树是位于大洪山乡白水滩村舞水河边的古白栗树,此树高35米,合围8米。树根树基占地面积为35平方米,最长的支根延伸到米外,树蔸左右两侧还分别长着两株枫树。右侧的枫树与白粟树的枝节相连,形成连理枝,两树之间形成一道拱形小门,白栗树上部枝干又长着一株山楂树。此树的“奇”,据分析是因该树根部和树主干部分高低不平处,堆积着不少腐烂的败叶和泥土,给其他飞来的植物种子以生长的条件所致。
▲网络配图
50.芷江最受“宠”的树芷江最受“宠”的树是白蜡树。芷江白蜡树所产的白蜡,不仅产量高,质量好(是全省、全国白蜡主产县之一),而且历史悠久,芷江因而获得了“白蜡之乡”的美称。早在年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便有记载:“此虫白蜡,则自元以来,人始知之,今则为日用物矣。”又据清同治八年《芷江县志》记载:“芷江白蜡贩此为多。”由自蜡树分泌物加工的白蜡是国防、机器制造、医药以及轻化工业产品不可缺少的重要原料。近年来由于县白蜡虫繁殖成功,白蜡产量也不断提高,芷江这一“蜡乡”的名气也随之增大。
原稿
芷江县志
来源
芷江志愿者协会
掌上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