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设背景与场地现状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赖以发展的精神支柱,彰显着一个城市的魅力。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审美对象的书写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它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山东省临沂市的书法遗存丰富,名家辈出,诞生了王羲之、颜真卿等著名大书法家,有着灿烂的书法文化。为宣传、普及和展示书法这一传统文化,临沂市政府在滨河景区建设一处以书法文化为主题的景观广场。场地位于城区北部,祊河南岸,双岭路与滨河路交汇处,交通便利。该地块东西长米,南北宽多米,面积20多万平方米,为河滩用地。地势南高北低,南靠滨河大道,向北延伸到河岸。河流上游有角沂橡胶坝,下游有小埠东橡胶坝控制。河岸常水位处为石头垒砌的硬质驳岸。靠近河岸边还有2个自然形成的生态岛。
2园林中书法应用分析
将书画艺术融入造园艺术是古典园林艺术的一大特点。园林意境的蕴涵就是通过园名、匾额、楹联等文字手段来直接表述和深化的。
1)园名。公园绿地名称题写,大多是名家题写,真草隶篆,书体皆备。
2)匾额。匾额是一种标志性或提示性的题字饰板,大都悬挂或镶嵌于建筑物正墙、房檐、门梁之上,分竖匾和横匾2种。匾额虽片言数语,着墨不多,但写景状物,言衷抒情,寓意深远。
3)楹联。楹联往往与匾额相配,或树立门旁,或悬挂在厅、堂、亭、榭的楹柱上。园林中的楹联除了比题铭、匾额更大容量地写景抒情、宣政阐理之外,更注重综合美术的应用。
4)题铭。在名胜古迹、自然园林的显著处,直接刻字于石上,点明该处风景的特点,或抒怀咏志、烘染气氛。字体较大,字数较少,大多数为2-4字,言简意赅,意味深远。构图多为不规则形,将石面稍作加工,文字刻后施以色彩,在自然景观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泰山之顶的五岳独尊。
5)摩崖石刻。利用天然的石壁刻文记事,面积较大,字数较多。书法与自然山石融为一体,远观是山,近观是字。如泰山摩崖石刻。
6)刻石法帖。将收藏的名人法帖拓本真迹,摹刻于石碑,镶嵌在园中曲折长廊的粉墙上或厅堂壁面间,黑白相间作为美化墙体的书条石,供游人参观临摹。
7)碑林。将众多的石碑集中矗立在某一院落里,供人们观瞻欣赏、研习借鉴。规模大者,立碑如林,称为“碑林”。
8)墓园墓碑。根据习俗,人去世后一般都要在墓前立碑。墓碑文上一般刻记死者的姓名、籍贯、成就,逝世日期和立碑人的姓名及与死者的关系,表达对死者敬意和感情。
9)园林建筑室内悬挂的书法作品。书法最常见的幅式有中堂、条幅、屏条、对联、横幅、斗方、手卷、册页、扇面、柬札等"。
园林中的书法作品往往表达了造园者或园主的思想感情,不但能起到点缀、装饰的作用,还可以增加园林的诗情画意。同时,园中汇集的保存完好的历代书法名家手迹,又是珍贵的艺术品。在自然美中注入了人文美的因素,使游人更深刻地感悟到园林艺术的精神和内涵。
3临沂书法广场设计思考
3.1创新思考
结合当前临沂书法文化挖掘的现状和吸收以往书法在园林中应用的成功经验,我们在设计上,进行了以下思考。
3.1.1展示内容
以当地书法家王羲之、颜真卿书法为主线,刻制中国历代著名书法家作品,包括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行书、草书等诸多字体及各种各样的书体,全面展示中国文字演变史和中国书法文化发展史。
3.1.2体现特色
1)避免雷同。如果满足于当前的历史遗存,或者走别人走过的路,那么,这个广场的特色就不明显。不再重复建设王羲之故居,不攀比从历史、规模、收藏以及知名度上已达到一定程度的国内著名碑林,对长廊刻石法帖展示书法的模式进行创新;避免墓园墓碑的现象。我们最终确定以卧碑、立碑、方形石、自然石刻、叠石广场、景墙、主题园等形式展示书法。
2)强化景观。同其他碑林不同,书法广场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地方,我们首先强调广场的园林景观效果,再将书法艺术融入园林艺术中。书法长廊、立碑、卧碑、自然石碑、雕像等各种书法雕刻掩映在绿树鲜花丛中,使各种硬质景观充满了生机,增强了书法广场的最观效果。
3)就地取材。各种书法碑刻的石材,选用当地大理石、青石。临沂地区大理石、青石质地紧密坚实,利于精刻,更利于保存,是石刻的优良材料,刻工为当地知名的刻匠,精雕细琢原迹神态。
4)重在互动。为方便市民开展活动和学习,我们确定建设一个互动、开放式的书法园林广场。游客在游览中,一是可以学习不同的书法艺术风格;二是可以临摹自己喜爱的名人书法;三是在设置的水书园中通时练习书去。
3.2设计理念
书法广场坚持“以人为本、书法普及、景观生态”的理念,以临沂人“书圣”王羲之雕像作为构图中心,控制全园;通过各种石刻展示历代书法作品;利用滨河生态环境,通过造园手法,把中国书法艺术、现代雕刻技法与园林艺术融为一体。书法使园林景观更能体现文化主题,园林景观又增强了书法广场的观赏效果。其总体规划定位是书法的内容、园林的外貌、生态的环境。
4临沂书法广场规划设计
4.1功能分区
书法广场分为迎宾区、历代书法展示区、主题园区和生态休闲区。
1)迎宾区。对着双岭路,规划以高大的迎宾门为对景,分隔空间。迎宾门由2个形似倒"L"的建筑构架交叉组成门的形状,高20多米,面朝西南,形成书法广场入口标志性建筑。在迎宾区,设置题有“中国书法名城”景石。
2)历代书法展示区。利用现有广场和地形,规划以书圣王羲之雕塑为主景,以立碑、卧碑、书法景墙、雕塑、书法碑廊等构筑物和建筑小品为表现形式,展示自龙山文化陶文字形开始到现代位书名家幅作品。
3)主题园区。主题园区展示当代书法家作品。根据不同的书法内容,形成不同的主题园,展示当代位著名书法家的余幅作品,各主题园特色鲜明,构思巧妙,主题突出,如叠石广场、瀚海墨印、石林、百廉广场、梅兰竹菊、印山和岛屿等。各园区通过园路连接,不同的主题园,刻石不同,配置的植物不同,形成的景观也各不相同。
4)生态休闲区。生态休闲区范围为水边及周边林地,设计园路、广场、坐凳等,以河边垂钓、林中休闲为主。
4.2布置形式
根据场地现状和展示的内容,采取混合式园林的形式。规则式部分,包括迎宾区和历代书法展示区,主轴线上安排主景――王羲之雕像。景物的排序,从迎宾门开始(序幕),进入历代皇帝书法展示区(起景),然后是历代名家书法展示区(发展),最后到王羲之雕像(高潮),以高潮即结尾的方法布局。自然式部分,包括主题园区和生态休闲区,结合地形、河岸、岛屿进行自然式园林规划,主要是展示当代书法家作品。
4.3书法展示园设计
在历代书法展示区内,根据朝代人物不同,划分为中国皇帝书法展示园、历代名家书法名作展示园和近现代书法名家名作展示园。在主题园区内,根据地区、内容等不同,划分为当代书法作品展示园、港澳台书去家作品展示园、历代名家篆刻作品展示园。共刻制位书法家的幅书法作品,共计10万余字。
1)中国皇帝书法展示园,按照游览方向,在挡土墙上,分别镌刻了从上古时期仓颉到清末代皇帝溥仪共50位皇帝的幅作品”。在台地广场栽植白蜡树阵,点缀黑松、枫杨等。
2)历代书法名家名作展示园,主轴线两侧为2条黑色大理石卧碑,长65m,尽头为主雕望。卧碑上刻制了从龙山文化陶文到清末,共70位、幅历代名家书法作品,囊括了中国历史上所有朝代著名书法家的经典之作,展示了中国文字的历史变迁,字体涉及楷、行、草、隶、篆,文体涉及楹联、诗、词、赋等。
主轴线对景为全园主景――书圣王羲之雕塑。雕塑高达9.9米,底座刻有浮雕“以字换鹅”和“醉写兰亭”。雕塑王羲之身着晋服,手执毛笔,儒雅淡定,体态峻拔、神情安详,凝视前方,被中国书法家协会认定为最标准的王羲之形象。雕塑西侧卧碑后面为3块长6.8m、高3.2m的立碑,正面分别刻有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和苏轼《寒食帖》等,号称天下三大行书。立碑背面分别是王献之《洛神赋》、智永《草书千字文》和赵孟頫《赤壁赋》。雕塑东侧卧碑后面,树立了古代钟繇、王献之、董其昌、米芾、黄庭坚、苏轼、柳公权、欧阳修、李世民、蔡邕等10位书法家的半身雕像,雕像底座上刻有他们的书法代表作。
3)近现代书法名家名作展示园。采用大红的金属玻璃钢廊架,镶嵌大理石刻帖。大理石板两面刻制了自-年位、幅近现代包括纯粹书法家、学者型书法家、画家型书法家及领袖中善书者等几类书法家的作品。
4)当代书法家作品展示园。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书法有如雨后春笋,生机勃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书法群体广泛兴起、书法活动丰富多彩,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书法家。在主题园区内,该园主要采用景墙、石林、方形石、自然石等形式,刻制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中国(除港澳台)书协主席、副主席、理事,各省书协主席、副主席以上书法家的作品位幅。
党东雨余广超著
5)港澳台书法家作品展示园。在主题园区内利用2个自然岛屿,设计港澳台书法家作品展示园。在岛屿上设置景观桥、园路、亭子,配置花灌木,利用自然石壁,刻制了当代港澳台位著名书法家、幅作品。
6)历代名家篆刻作品展示园。篆刻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传统艺术,迄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又称玺印、印或印章等。利用石板篆刻了历代40位篆刻名家,72幅作品。周边用植物围合,形成了篆刻作品展示园,集中展示中国篆刻艺术和中国的印文化。
4.4书法石刻的表现形式
书法广场书法表现形式以碑刻、方形石、自然石、石柱、廊架、地刻、雕塑、景墙、印山等为主。
1)碑刻。将选好的书法作品雕刻在各式各样的石碑上,有立碑、卧碑等形式。
2)景墙、档土墙。在为分隔空间而设置的景墙上,或因高差而砌筑的档土墙上,将刻制的书法作品镶嵌在墙体上。
3)方形石。方形石特置或对置,或在广场上用规整且大小不一的方形石,按一定的布局形式排放在一起,远看像巨石罗叠在一起,称为叠石广场。石上刻有书法作品。
4)自然石。自然石主要选择了当地的景石如泰山石,费县石等,刻制书法,分布在路旁、河畔或草地内,或特置,或对置,或散置,或群置。群置石形成石林。
5书法廊架。书法广场上的廊架主要以红色金属钢架,大理石、玻璃为主要构件组合而成,大理石板上刻书法字帖。廊架设计既能展示书法作品,又有休闲功能。书法在红色金属廊架中应用,比较醒目、美观而富有特色。
6)地刻。地刻就是把书法在地面上进行雕刻或者将书法刻入石板或金属板镶嵌于地面。
7)碑亭。碑亭就是在碑上建亭或在亭内置碑,通过亭子来保护内部具有纪念意义或重要内容的石碑,同时具有景观效果。
8)雕塑。书法广场上雕塑的表现有人物雕像、故事浮雕等。
9)石柱。在圆形、方形等一定规则和高度的石柱上雕刻书法文字,展示书法艺术。
10)印山。利用书法刻碑剩余的石材废料,掇成一座假山,形成一座印山,篆刻刻中国书法历史上各种印章。
5植物配置
书法广场以乡土树种为主,配置了枫杨、黑松、五角枫、皂角等大乔木,紫薇、紫玉兰、樱花、红枫、红叶石楠、金叶女贞、连翘等花灌木,在水边配置了荷花、鸢尾、水葱、菖蒲等水生植物。设计了有多个月季品种的月季园和栽植有中国传统名花的梅兰竹菊园,花卉文化与书法文化交相辉映。特在自然石旁边栽植迎春、连翘和紫藤、凌霄等攀援植物,增加了环境的野趣和古朴感。各种立碑、卧碑、景墙、碑亭、碑廊、自然石、雕塑等形式的书法作品在绿树、鲜花的掩映下显得富有生机,增强了书法广场的景观效果。
6结语
书法广场的书法内容是按照中国书法发展演变过程排列的,是用石头刻成的一部中国书法史;在园林景观设计上,强调“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将书法文化和园林艺术有机结合,建成既具有展示普及书法艺术功能,又具有休闲娱乐功能的书法园林艺术景观。
书法广场是临沂书法家协会和临沂市园林局共同研究的结果。其落成,丰富了临沂的城市文化内涵和文化旅游资源,为市民提供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场所。进入书法广场,有如置身于没有围墙的中国书法历史博物馆,游客在书法广场可以感受和学习从古至今、历朝历派书法名家诸多字体及各种各样的书体,临摹自己喜爱的名人书法,在绿树红花的掩映中,尽览年书法文化,欣赏多姿多彩的书法风格流派,感受中华书法艺术之博大精深和神奇魅力。
党东雨余广超著
韩继飞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