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去西藏系列之二拉萨市容与鲁定游园

中科爱心救助 http://m.39.net/pf/a_6169140.html

散步到湿地公园

我们的第一晚,被安排在天祥圣居大酒店。它位于北京西路53号,这条拉萨年铺通的第一条沥青路,从东到西横穿了拉萨市。据说,过去是一段无名沙石路,是上溯到年前,属于清朝驻藏衙门的蔬菜基地。

前面说到北京东路与北京中路的繁华,但同一个北京路,东西是不能比较的,可以这样说,如果把北京东路,认作是拉萨民俗旅游的黄金道路。那么,这条北京西路,就好似中国荒凉的大西北。

北京西路的尽头,不远就是西山了,西藏的空气十分清洁透明。一般日子,放眼便是几十里以外。可以看到起伏的峦峰很安静,不动声色,雄劲苍凉,甚至每道裂纹都能看的清楚。

北京西路与东路大相径庭,这里没有一座高楼大厦,没有一个繁华的超市,没有一处热闹的场地。就像谁无意中划出的一条直线,瞬间便连上了附近云朵飘渺的山峰,寂寥的氛围让人心焦,甚至连拉萨的旅游资料介绍上,都懒得写上几句话。

不过,旅店还不错,是个三星标准酒店,市价每间/夜。门口的两座金狮特别雄伟,张牙舞爪,足有五米多高。看大厅介绍宾馆:“是经名师设计,藏汉风格结合的豪华酒店,毗邻拉鲁湿地(拉萨的天然氧吧),具有草原风光的天然旅社酒店,距布达拉宫仅3公里,交通便利,停车方便。拥有中高档客房68间,集住宿棋牌娱乐于一体。”

安排好房间,我便兴冲冲到大厅的服务台,询问去布达拉宫的路。服务台人员对我说:“我劝您哪也别去,抓紧睡觉,否则,到了半夜你想睡也睡不着了。”

“是吗?我一点事也没有呀。”我显然有几分不相信。

他没在意我的表情,仍热情地劝说:“刚到拉萨的,都和你一样没事的,高原反应从今天夜里才开始呢。”

“对了,”他又加重语气告诫我说:“可千万别洗澡,感冒转了肺气肿,四个小时内得不到治疗,人就完了。”我谢过他的好意,但心里,还是将信将疑的。

付涛不愿意出门,我只好压抑着自己相见布达拉宫的迫切,陪他躺下睡觉了。床很软,一会儿就睡着了。睁眼时,已经下午三点多钟了。不由分说,强拉起他,说:“下去先侦察一下环境,在西藏还要生存十几天呢。”

付涛心中虽不情愿,但也没办法,只好跟我下楼,出了门,我拉他径直向东走去。再抬头看这北京西路,真如一条蚁道啊,我想,通常蚂蚁在行进过程中,尾部会开释出一种追踪素,我们呢,就像两只蚂蚁,是嗅着布达拉宫的气味,向前寻行的。

一路,我们除了观看开门营业的小铺外,还深入到居民区去观看了一番。街巷很窄,房屋很低,但也有不少小二层楼房。都是依照拉萨人的传统习惯而建的,房屋大都坐北朝南,正门对着南边。而南侧的房屋,有的后墙临街,有的后门临街。

总起来可以分为三类,一种是以石木结构为代表的建筑,外部形体统一,包括石砌外墙、平屋顶、旧藏式门窗、隔阳布等外观元素,外墙有明显的收分,这属最老的建筑风格。

二类是砖木结构的传统民居,一般以一家一院的形式,利用较大的阳台,作为中心平台功能间联系,包括经堂、卧室、起居室、储藏室、客厅等。厕所设在院子的角落,与主建筑相隔,将清理粪便小门对着道路,便于运输。

三类是砖混框架结构,随着社会快速的发展,藏民开始追风一种新的建筑风格,即先用水泥做框架,然后用工艺石材填墙,再结合藏式传统进行修饰,逐步代替了传统藏式方法,追潮现代生活需求,也算是新时代留下的一种烙印吧。

拍了些照片意犹未尽,又哄着付涛说:“再前行米,如果没有好玩的,咱就往回转。我知道,付涛心里,其实一点都不情愿,他只想睡觉,话已至此,他也只好悻悻跟着我前行了。

当走到百米后鲁定北路交口的时候,我忽然发现了一个街心公园。旁边伫立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鲁定路游园,位于鲁定路与北京路交口西北侧,面积平方米,栽植品种柳树、大叶黄杨、云杉、红叶李、洒金柏、草坪等。配套设施管理房、厕所、健身器材、水系、园路、路灯等。”

打开手机查询,很遗憾,这个迷你的街心公园,在地图上根本没有任何显示,甚至链接都没有。但这里确实有山,有水,有树,有草。而且,湖水碧得让人心生欢喜,真像莫奈笔下的油画。甚至还有不少健身器材,简朴而有趣,连翘翘板的墩子,还是一个小小的轮胎呢。

左侧是一排很长的墙壁,似是深锁着无限春色,透过空隙瞭望到,远处一望无际的绿色,一直铺到了山边,最后与白云相接。里面近围墙处,除了几座孤零零的二层小楼外,其余,散落着几间低矮的一层建筑,有种随意随心的感觉。一排白墙,通常而顺达,没有森严的门禁,甚至威严的大门都是自由的,任人随意进出。

鲁定路游园是完全开放的,没有围墙,虽然不大,但设计的十分精巧,一片小湖泛着梦幻颜色,清澈的像一面镜子。小湖的正中间,是两朵很大的莲花造型,中间平台供游人玩耍,四周环绕的每朵莲花,又各分三围,让层层湖水缠绕着莲瓣。三重虚空的瓣中间,荡漾着清澈照人的碧水,就这样,蕊中有水,水中有瓣,瓣中有影。竟是眼花缭乱,重重叠影,树入水中,云飘波面,十分好看。

湖边小径交叉通向了四面。尤其通向公路边的径路,乃是一排弯曲的S形状圆型青石,一块块敷设于水中,仅露出满月的面庞。这条半水半露的小径足有50米,通过扭曲,婉约,让水似乎也有了动感,每当人踩过,似乎都会惊起一串涟漪。容影子在波中斜斜地穿行。

青石铺就的蜿蜒小径,错落有致般的曲线穿梭,将湖岸分割成若干个草坪,形状不一,如一块块绿毯,整齐,翠绿。草坪的边上,栽种着金丝垂柳、红叶李、大叶黄杨、金叶女贞、雪松、油松、樱花、北美海棠等绿化植物。看游人坐于树荫下休闲,竟是那么惬意。

一片草坪,一湾绿地,郁郁葱葱。绿茵草坪洁净,清新,而碧湖绿树则焕然荡气,生机盎然。小小园林淡雅无华、自然朴实,洗尽铅华、远离尘嚣,在宁静无波、水天一色之中,尽情抒写着拉萨的自然生态之美。

小小园林空气清新,蓝天白云,荫深坪美,是难以寻觅到的天然乐园。一伙伙藏人在湖边,树荫下的草坪上,三五成群围拢而聚,看表情和人员成分,有的是邻居,有的是朋友,有的是爱侣,还有的,是一家人在和睦嘻玩,每个随意围拢起来的圈子,都是一个新的天地。

他们在草坪上铺一块毡布,放上坐垫,摆上青稞酒、风干牛肉、骰子、六弦琴或录音机。开始聊天、纵情歌舞、玩耍、畅饮,有的则躺在芳草萋萋柔软草地上,打几个滚,唱一段粗犷或柔情的的藏歌,或信手摘一朵蒲公英于嘴边吹,看那些白色的小伞,飘飘远去……

如画的山峦,如毯的草坪,加上潺潺的湖水,还有盛开的大大小小密密麻麻的花儿,如临仙境一般,让我的身心,顷刻间增添了愉悦和舒畅。看他们在汨汨的清流旁,在芳草与野花的簇拥下,自由自在尽享自己带来的美餐,真让我心生羡慕,心旷神怡。

付涛的高原反应还没有完全恢复,已经走得气喘吁吁了,见我正入神地在四周拍照,便要求在草坪边坐一会儿等我,放我一个人去潇洒。于是,我便一手端数码,一手举手机,不断轮换着采撷美景,因为手机拍摄是为发朋友圈,而数码照相则是为写文章积累素材。

这时,有一男一女两个小朋友跑到我跟前,小女孩略高,有一米一左右,微曲的长发扑散着,顶上盘着几条编的极细的麻花辫,用彩色花绳扎起来。她上身穿一件红色衬衣,装在挽着裤腿的绿色背带裤里,脚下蹬一双黑白色的球鞋。

而小男孩要低女孩半头。头上戴顶淡蓝色帽子,与衬衣一个颜色,下身穿一条咖啡色裤子,脚下亦是蹬一双黑白色球鞋。两个人都是西藏人那种黝黑的肤色,一口白牙,样子甚是招人喜欢。

他们指着我脖子上挎的数码,用藏族普通话怯生生问道:“伯伯,这是什么啊?”看着他们好奇的样子,我告诉他们说:“这是相机,拍摄照片用的,一会儿我给你们拍摄几张啊。”

他们高兴地跳了起来,问我:“我们能摸摸吗?”我笑着对他们说:“可以啊,你们也可以拍照的。”说着,将数码相机放到小姑娘手中,并教她如何按动快门,最后,让两个小朋友各自拍摄了几张照片。他们很是激动,蹦跳着表达着自己的快乐。

我问他们:“你们都叫什么名字啊?”个子高点的女孩说,自己叫:“益西拉姆,就是智慧仙女的意思,今年11岁。而那个小男孩则自豪地告诉我,自己叫”扎西曲措”是吉祥法海的意思,今年九岁。

我问他们在学校学习怎么样。小男孩指着女孩道:“她学习好,老师经常表扬她。”我问他:“那你呢?”男孩不语了。小女孩手捂住嘴笑了起来:“他在学校经常受批评,昨天还通知了他阿姆了呢。”小男孩有点急,拉扯着女孩想去捂她的嘴。

在询问下,两个孩子你一言我一句抢着告诉我,西藏的学校,同时进行双语教育,一个是藏语,一个是汉语。他们的老家都是“那曲”的,今天是是跟着爸爸妈妈老乡聚会来玩的。

我看着他们指的方向,那一群藏族人,正忙于在树荫下聊天会餐,很开心的样子,根本没有注意到孩子们去了何处。两个孩子问我:“能不能跟你在公园里拍摄去啊?”我告诉他们:“这要经得你们爸爸妈妈的同意。

孩子们蹦蹦跳跳去问妈妈了,不一会,一位穿藏族服装的中年妇女,跟着他们走了过来,手中还拿了两个糌粑。边笑着递给我与付涛,边弯身说着:“扎西德勒”。接着用那种半生半熟的拉萨普通话问我:“你要带他们去玩,谢谢你啊。”

我很吃惊,在内地,若有一个陌生人想领自己孩子去玩,万一碰到拐骗的怎么办?家长是万万不肯答应的。拉萨人竟是这样诚实于人。不问来历,不问姓名,信手便把孩子交给莫不相识的人。我的心顿时暖和了起来,激动着告诉她:“两个孩子对我的相机感兴趣,想跟着我去拍照,您看行吗?”

这位藏族妇女连声说:“好、好,谢谢你!”接着,她让我们等一下,回身急步向她们聚会的圈子走去,转身走来时,手里提了两串烧烤土豆,递给付涛我俩,带着手势,连声说:“尝尝”、“尝尝!”

公园里,还有两个卖小吃的小贩车,正忙活的停不下手来,拉萨的小吃与内地不同,销量最大的是炸土豆,看似是很简单的小吃,但是风味却不一样。一般有炸土豆条,土豆片,土豆块三种,2元一份,用小碗为称量单位。

刚炸好的土豆,滤去热油,然后撒上调好的佐料,又香又辣,炸土豆之所以美味,是因为生长地方不同,拉萨土豆淀粉含量高,吃起来尤为香甜美味。

还有牦牛老酸奶(酸奶冰棍),虽然没有酥油茶有名,但西藏牦牛老酸奶严谨的做工,打造了不一样的风味,老酸奶呈豆腐脑状,十分酸爽。加些许白糖,缓和这酸劲,一般5块一杯。

还有藏饺,藏包,是采用当地的小麦或日喀则的面粉制成,牛肉馅或者蔬菜馅。一般还会配一小碟藏式辣酱,蘸着吃口味独特。藏包则跟内地相差无几,面粉口感稍显粗糙,个头较小。

藏式烧烤也很有特色,有两种,一种和内地炭烤无异;另一种则是油炸式烧烤,将串串放进油锅中烹炸,然后撒上调料即可。这有两种好处:1.油水导热性能能好,能够充分将热量传到到烤串上的食物中,使得食物迅速加热成熟,充分杀死有害菌虫。2.这些小摊贩一般在户外,拉萨的温度较低,加工油炸加热快,节省时间。

拉萨的凉粉也很有特点,一般叫凉粉饼,凉面,独特之处就在于辣椒油调料。采用十几种材料研磨调配,烹炒而成,具有高原油碟所独有的焦香味。拉萨的吃法是凉粉饼,即把小饼一剖为二,垫上一小块凉粉,再涂抹适量的辣椒调料,饼香,粉凉,一硬一软,别有一番风味。

还有一种零食叫“青稞爆米花”,也很出名,藏族人不怎么磕瓜子,而青稞爆米花粒小,清淡,适合当作打发时间的小吃。青稞爆米花未添加任何添加剂,口味清淡,适合作为打嘴零食。

就这样,我带着两个孩子,向园林深处走去,一路野花遍开,香气溢人。在穿行过一段绿荫护持下的草坪之后,终于走到了尽头,回头一看,不过几百米的路程。突然,前面一条幽静绵长的小溪,敞开于眼前,让我的眼睛随之一亮。

小溪不宽,在波澜不惊中缓缓淌过,水底搁浅的卵石,拖着一条长长的带子,将溪流强硬分成两股,金黄的流沙,缓缓在河床蠕动,象岁月永远不老的恋歌。我投下一颗石子,即刻漾开层层碧漪,一低头,两张稚气的小脸,正在水面荡漾着波纹。

在小溪徘徊的脚步中,依稀可见一唱一吟的乐感,它不再留恋季节的影子与寂寞的流年,只是静静听着夏日的回音,将拉萨的河床冲出两道深深的伤痕。

西山还没被皑皑的白雪覆盖,所以它的心事暴露无遗,这溪水带着它的叮咛,从春流到夏,从夏流到秋,那无忧无虑的欢歌,不缺少浪漫与激情…….

桥的对面,是一条宽阔公路,高高的树梢间,伫立着一个巨幅牌子,上写着“拉鲁湿地欢迎您!”哦,原来这里就是拉鲁湿地公园啊!

资料上介绍,拉鲁湿地公园,是一片有着典型的青藏高原高寒湿地生态系统的“拉萨天然大氧吧”,被誉为“拉萨之肺”,就像整个城市,全靠这片水草来呼吸一样。

据说,古时的拉萨是一片湿地。而拉鲁这个名字的由来,是因为这里本来,就是一个名字叫“拉鲁”的贵族花园。拉鲁湿地目前面积是6.2平方公里,占到了市区总面积的11.7‰。可想而知,以前他家的花园该有多么庞大。

据说上个世纪80年代,从现在的海关到西边整个一片,都是湿地,每年夏季,当和煦之风,鼓荡起拉鲁湿地的飘飘绿裙,整个城市,都能感受到它的清凉滋润呢。

而现在的拉鲁湿地,看上去,更像个离群索居的灰姑娘。极目处,山脚下的炊烟衬出这方草甸的静,又或是这种静,又让人想聆听些什么,或发现草苇的深处,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在扎西与拉姆的带领下,我轻轻推开了左边的大门,看起来,这里并不是拉鲁湿地的管理处。或者说,原来是管理处,现在变成了一个私人做铁框子的加工场。里面横七竖八,排列着许多钢管与简易加工机械。没有人理会我们,也没有声音惊动我们。我们像三个侦察兵,悄悄迈过这危险地带,向湿地方向走去。

院子的尽头,还是那条小溪,原来小溪也可以是转弯的,它阻挡住了我们向前的脚步。虽然不能涉过小溪,但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对岸湿地的景色。

茫茫无际,绿色似乎将天空也染得变了颜色,无数芦苇成了天造地设的尤物,它遮蔽了纵横的沟垄,藏掖起不为人知的秘密。不时有风掠过,将头顶的云,赶得四处游荡,最终无奈落到绿地的深处。

湿地绵延起伏,自然裸着沙滩或者野花朵朵。周边散落着片片碧玉般翠色的湖泊,时不时有水鸟,野鸭飞过,一片片芦苇摇曳生姿。风吹过时,湿地仿佛有故事在诉说,芦苇潇潇,襟袖依约,这浪漫的样子,原本就是一篇烂漫而唯美的散文。

四周空旷,草浪起起伏伏,绵软的像贤淑的女子。风的影子,似乎隐约可见,从远到近,曲折蜿蜒,前赴后继,没完没了,我想,是不是背后有个莫名的推手呢?再顺着草尖看湿地,又觉得有一种莽莽苍苍的雄壮,像是全军万马潜伏其内。

静下来,体察着无尽绿色挥发的独特况味,当风裹着湿地原始的味,在上空飘荡,最后没入其中,被芦苇包围,我的身体仿佛也陷入其中。或许,待在城市久了,一旦进入湿地,便觉得自己的身体也空旷了。

天空渐暗,绿草反而显得更加鲜嫩,真是美轮美奂,这时候的绿,有了一种行走的的飘逸。不觉地把我看醉了,晚风无情,隔着溪过来,一下下的拉扯着我的神经。

绿浪远观似潮起,近看却像堵墙。狗尾巴草在岸边摇动着谷头,茅草甩动着如鞭的长穗,蒿晃动着一个个柔嫩的腰身。它们全都踮着脚跟,伸长脖颈,拼尽全身与夕阳道别。

晚霞像渔网撒开万道金光,苇丛中不时传来鸟儿低沉的鸣叫。水墨从西边泼过来,黑色越来越宽,像涂抹的一幅水墨,回巢的几只白色水鸟,在空中盘旋,像在作诗,又像在绘画。

草丛里,突然传出了一声咳嗽,我即刻看到了一个钓鱼的藏族老者,他盘腿坐在水边,左手夹着香烟吸着,右手扶着膝盖,一动不动地望着水中钓鱼的浮漂,那种专注,似乎外界一切都不存在了,霎时,我似乎也不敢呼吸,更不敢言语,心底瞬间产生出从未有过的宁静、升腾起一种莫名的神圣与崇高,我觉得,那是一种人世间最美的安详……

我悄悄拉着两个孩子离开了,等把小手交给他们阿姆前,从包里拿出一张名片,低声告诉他们:“要好好学习,长大了考北京的大学,那时候若想起我,给打电话,我去看你们……”

天已经大黑了,我们回到宾馆,付涛让我去吃饭,我告诉他:“你先去,等我写完这首诗就去找你。”于是,我沉下心来,写下了如下这首现代诗:

湿地公园

对我来说,这是拉萨的初夜,

黄昏中的小城很迷人。

山头是白的,天像滴着墨的蓝。

云单纯的拖着雪影游动,

甚至连建筑,都是原始的颜色,

人也是,手中的转经筒,

似乎天生就会念经。

顺北京路向东不远,

邂逅了一个潮湿的绿色姑娘,

当地人叫她——湿地。

很奇怪她为什么不叫扎西、拉姆?

命运就这样巧合,很快

就让我认识了拥有这名字的孩童,

他们蹦跳着拉我的手,

径直走向梦中。

充满童稚的描述,

让我知道了,

那片绿色是江南的小令,

那片银光是北方的雪痕。

长大后,一定要读着小令去踩雪。

潮湿了眼睛,递给他们一张名片。

怕那时候,再不认识,

两张——成熟后的面孔……

有诗为证:

湖清草碧绕林泉,鹄鹭翻飞去又还。湿地伏波徊绿浪,溪头稍静望漪涟。莳花离绽开新域,葭苇扶摇守旧缘。小友匆拉别落日,一席远景未描完。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yenvzhena.com/jzxj/73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