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洛阳牢记殷殷嘱托书写绚丽篇章

北京手足癣最好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ys/210410/8833423.html
                            

一年前的金秋,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并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从“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奋勇争先”的殷殷嘱托,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总书记为我们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把脉定向,为协力唱好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指路领航。

作为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洛阳是黄河文明的一颗璀璨明珠、黄河流域的一道生态屏障、黄河沿岸的一座重要城市。今日洛阳日报推出特刊,报道我市牢记殷殷嘱托,抢抓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在母亲河畔奋力书写重振雄风、重塑辉煌的“洛阳绚丽篇章”。

大河奔腾竞风流

“黄河宁,天下平。”

一年前的金秋,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踏上中原大地,并在这里主持召开座谈会,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从“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奋勇争先”的殷殷嘱托,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总书记为我们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把脉定向,为我们协力唱好新时代黄河大合唱指路领航。

作为黄河文明的一颗璀璨明珠、黄河流域的一道生态屏障、黄河沿岸的一座重要城市,洛阳名重古今、底蕴厚重。回望来路,河洛大地创造的每一项奇迹、绽放的每一个精彩,都浸透着黄河文化的滋养。眺望前路,像九曲黄河那样,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奔腾向前,融入奋勇争先、共谋出彩的时代洪流,这是千年古都的内在品格,更是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应有担当。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今天的洛阳,无疑是站在浪尖的“幸运儿”。从自创区、自贸区等国家战略平台的密集布局,到省委省政府召开加快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再到密集出台新的支持政策,规划建设洛阳都市圈,洛阳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拥有了大显身手的时代舞台。

大河奔流,岁月不居。从“四高一强一率先”奋斗目标的确立,到“9+2”工作布局的持续深化,再到强化开放引领、厚植特色优势,全面落实洛阳发展新定位,掀起建设副中心打造增长极发力都市圈形成新引擎的新热潮,总有一种“黄河落天走东海”的方向引领,总有一种“万里写入胸怀间”的精神牵引。

这是加压奋进的“劈波斩浪”——

“上半年GDP同比增长0.5%,增速居全省首位!”今年以来,全市上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抓实“六稳”“六保”“五提”,县域经济、中心城区、卫生健康、文化旅游、沟域经济……这一桩桩部署,一环紧着一环拧,一锤接着一锤敲,无不紧扣黄河大战略谋篇布局,展现了直面挑战的昂扬斗志,彰显了实干争先的坚定决心。

这是开放引领的“乘风破浪”——

“洛阳综保区获批了!”我市对外开放再添新的“桥头堡”。打开全方位开放的大门,我们出台“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意见”,克服“三种心态”、强化“三种精神”,强调“市外即域外、市外即开放”的方法论……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拥抱世界,打开了副中心的“城长空间”。

这是厚植特色的“风生水起”——

中信重工防疫机器人上岗、格力空调实现“洛阳造”、建龙微纳登陆科创板……这一年,洛阳制造“喜事”不断,正不断硬起筋骨挺脊梁。找准加快自身大发展与服务国家大战略的契合点,我们以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激发产业转型的加速度,以“四河三渠”治出水清岸绿路畅惠民的新景致,以“东方博物馆之都”擦亮古都文化新名片,以“牵手济源”助推都市圈建设破题起势,正走在高质量发展的大路上。

九曲黄河千重浪,大河奔腾竞风流。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伴随着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战鼓声声,洛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会止息。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完成今年目标任务、推进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落实洛阳发展新定位,更加需要我们磨砺“不负重托勇担当”的宽肩膀,激发“实干争先有作为”的精气神。

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让我们聆听一往无前的黄河涛声,把丰厚的文化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把宝贵的精神财富持续弘扬起来,凝聚起万壑归流的磅礴伟力,在服务大局中展现担当作为,在同频共振中走在时代前列,书写重振雄风、重塑辉煌的“洛阳绚丽篇章”。

产业发展日新月异创新创造活力迸发扩大开放足音铿锵

谱写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抓住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机遇,立足省情实际、扬长避短,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快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一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全面深化“9+2”工作布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砥砺奋进,成效显著。

洛阳尖端技术研究院

产业提质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

一台黄色机器人根据遥控按钮指令挥舞机械臂,轻巧地夹住一个个承重轮,安装在生产线上的特种机器人上。这是出现在伊滨区中信重工“特种机器人制造智能化工厂”项目现场的一幕。

依靠智能化改造,这座工厂研发不造样机、装轮不用工人、生产不看图纸,生产全面进入了智能化时代。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支撑。我市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坚持“双轮驱动”“双高引领”,着力提升产业链水平,加快迈向产业链和价值链中高端。

传统产业重“改”——

我市围绕构建“五强六新五特”现代产业体系,深入推进重点产业转型发展行动计划,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为方向,大力实施“三大改造”,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版”。

年,全市六大高成长性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2%,电子信息、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能源等产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2.5%、20.1%和20%,“洛阳制造”正向着质量更高、效益更好、后劲更足的方向阔步前进。

新兴产业重“育”——

我市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积极培育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首台“洛阳造”格力空调成功下线,银隆新能源(洛阳)产业园实现客车、专用车批量化生产,清洛基地FGM01型高效成型打磨车创下两项世界纪录……如今,在洛阳新的产业版图中,许多高技术、高附加值、顺应转型升级趋势的新产业,已成长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产业因“聚”而变、因“聚”而兴。近年,我市在城市区高标准谋划建设高端装备制造等六大产业园;在县域谋划建设了宜阳县绿色铸造产业园等若干个优势突出的特色园区,构建起“6+X”先进制造业园区体系。

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产业园乘势而起,形成强大的产业集聚“洼地效应”,奠定了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

中航锂电全自动生产线

创新驱动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洛阳轴承助力“天问探火”,洛阳连接器助力“鲲龙”踏海飞翔,“洛阳创新”护航“北斗”运转……今年以来,一项项“洛阳智造”“洛阳创造”接连出手,助力我国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建设。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核心在于创新。我市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打造洛阳自创区建设“一个龙头”,强化人才“一个支撑”,抓好实施“双倍增”行动、打通“四个通道”、促进“四链融合”“三大举措”,不断激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活力、“新”动能。

创新生态日益优化——我市围绕创新主体、平台、人才、技术等要素,着力优化创新生态,集中全力打通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军民企地对接转化、市场化运作和人才成长“四个通道”,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四链融合”。日益优化的创新生态有效激发了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让一项项业界先进技术和产品在河洛大地上孕育、成长。

龙头效应不断凸显——自年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国务院批复以来,面对重大历史发展机遇,我市大胆开展先行先试,强化顶层设计,健全工作机制,搭建创新平台。年,洛阳自创区技术合同交易额45亿元,占全市的94%;专利申请量突破件,占全市的64.6%;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6.1件,是全市平均水平的4倍以上。

创新力量不断壮大——我市深入实施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双倍增”行动,让高素质创新主体成长涌现、高层次创新平台落地发力。截至年年底,全市创新主体、平台分别增至个和个,分别是实施“双倍增”行动前的2.44倍和2.41倍。创新主体、平台的数量和质量持续跃升,汇聚起知识、人才、资本等创新资源,创新活力激流奔涌。

创新成果加速涌现——个“洛阳支座”撑起港珠澳大桥,“洛阳连接器”为“复兴号”动车组构筑“安全线”,“洛阳创新”为C编制“铁甲衣”……近年,“中国高度”“中国深度”“中国速度”惊艳世人,不少工程闪耀着来自洛阳的“创新之光”。老工业基地洛阳,正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中创造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洛阳高质量发展“新”意十足: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48.2亿元,增速比上一年提高3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达16.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4.9%。

洛阳陆港多式联运物流中心

扩大开放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

近日,位于老城区的洛阳凯宾耐特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首次通过洛阳本土跨境电商平台“玖运国际站”使件整柜钢制家具利用跨境电商“B2B”出口试点业务顺利验放通关。

开放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市加快构建现代开放体系,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通过精准招商、强化对外贸易等举措,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更多开放活力。

“引进来”更有实力。年,全市共引进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80个,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集群,促进了“洛阳制造”向“洛阳智造”转型。全市实际吸收外资29.08亿美元,占全省总量的1/6,同比增长4%。

“走出去”更有底气。年,全市对外投资中方协议额完成5.15亿美元,占全省总量的35.9%,同比增长49.3%;实现对外承包工程及劳务合作营业额3.22亿美元,同比增长16.7%;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59亿元,占全市总额的38.2%。

“朋友圈”越来越广。年,全市跨境电商进出口47.45亿元,同比增长22%。跨境电商通关平台自开通以来累计通关62万余单,洛阳生产的服装、鞋帽、玩具等产品远销到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澳大利亚等61个国家和地区。

开放平台日渐完善。全省首个交通银行离岸交易中心成功落地,省内首家线下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成投用,洛阳—布哈拉农业综合示范区被评为首批省级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一批高端开放平台建设步伐加快,高水平开放集聚优势更加凸显。

产业发展日新月异,创新创造活力迸发,扩大开放足音铿锵,洛阳正奋力谱写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数说

●年,全市GDP达到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8%,增速居全省第2位。

●年,全市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2%,比上一年提高2.2个百分点,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6个百分点。

●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6.5%和14.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44.9%和11.4%,分别比上一年提高5.6个和2.2个百分点。

●年,全市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亿元,达到.6亿元,同比增长7.6%,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增速4.2个和4个百分点。

对标全面小康硬任务,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在希望田野上谱写浓墨重彩新篇章

河洛乡村奔向全面小康

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三农”工作念兹在兹,亲自指路领航。

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总书记再次视察河南,对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提出殷切期望。

一年来,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河洛大地吹响了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冲锋号,脱贫攻坚战节节胜利,乡村振兴战略步步推进,乡亲们生活在美丽乡村,耕耘在希望田野,奔跑在小康路上,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盈。

伊川县高山镇沟域桃园

产业兴旺添动能

春种秋收,春华秋实。再过几天就是农民丰收节了。时下,河洛乡村的丰收大幕已经开启。

看吧——伊河、洛河两岸的川区、丘陵上,黄灿灿的玉米,沉甸甸的谷穗,高富硒的红薯,还有花生、烟叶等都接连成熟,酥梨、葡萄、石榴等鲜果也缤纷上市,父老乡亲在田野里劳作,辛苦着,幸福着。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洛阳牢牢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坚持稳面积、重单产、稳总产、保丰收,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万亩,粮食生产能力持续提升。在今年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我市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农业生产,争分夺秒,不误农时。今年全市万亩小麦再获丰收,秋作物也丰收在望。

乡村振兴重在产业兴旺。当下,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农村一二三产加速融合。在此背景下,洛阳聚力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一场深刻变革,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性提出发展沟域经济理念,接续打造了53个“沟谷文旅业、半坡林果业、山顶生态林”全景化立体式沟域经济示范带。

如今,在沟域经济理念的撬动、催生之下,沟流金、谷淌银、湾聚财,沟沟坎坎旧貌换新颜。全市累计发展苹果、石榴等优质林果万亩,艾草、皂角刺等中药材86万亩,食用菌1.2亿袋,蜜蜂12.7万箱,乡村特色产业异彩纷呈。物以“硒”为贵。作为全省少有的“富硒”之地,洛阳持续深度开展富硒资源调查与评价,富硒小米、岭上硒薯、富硒水果等种植面积达20多万亩。

与此同时,我市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把品牌建设贯穿农业全产业链,着力叫响“洛阳源耕”品牌,并构筑以栾川印象、伊川小米、洛水山肴等县域区域公共品牌为支撑的品牌格局,为助推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供重要支撑和持久动力。

种得好还要卖得好。眼下,河洛乡村里又多了一项“新农活儿”——直播“带货”,田间地头成了直播间,领导干部兼职“网红”,不仅给农产品找到了新出路,更给乡村振兴添了一把“旺火”。

在栾川县三川镇龙脖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孩子们在镜头前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美丽乡村塑新貌

有多姿多彩的美丽乡村,才有气象万千的美丽洛阳。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这是人们对故乡田园的美好向往。

在孟津县小浪底镇明达村,污水管网的“毛细血管”延伸到街头巷尾,“厕所革命”全面完成,“一个坑、两块砖”的旱厕成为历史,垃圾堆、边角地、荒山沟也成了绿化带、小游园,乡亲们津津乐道。

来到栾川县三川镇柳子村,白墙黛瓦,峰峦叠翠,倍感清爽。这些年,靠着好生态,小山村的旅游业顺势迈开了步子,废弃的村小学改建的特色民宿“一床难求”。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宜居是关键。当下,一场以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的“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全面铺开,国土绿化、治水兴水全域推进,“四好农村路”、农村电商、冷链物流、网络基础设施等短板加快补齐,一批“四美乡村”“美丽小镇”展露新颜。

乡村要有“高颜值”,也要有“好气质”。河洛故乡,寄托着难以割舍的乡愁。如今,手绘小镇、三彩小镇、卫坡古村落、倒盏民俗村等承载着乡愁记忆的特色小镇星罗棋布。徜徉在历史遗存、传统村落、非遗项目之间,感受到的不仅是自然淳朴的乡土风貌,更是沁人心脾的灵魂故乡。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广大农村不仅聚了“财气”“文气”,更聚起了“人气”。各地返乡创业蔚然成风,“草莓西施”吕妙霞、“手绘小镇”冯亚珂等一批致富带头人扎根农村,带领家乡父老耕耘着新生活。

不仅如此,我市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大力实施河洛党建计划,持续深化党建引领、“三治”并进、服务进村(社区)的基层治理体系,挺起了主心骨,架起了连心桥,让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春风化雨”。

生活越来越幸福

摆脱贫困奔小康

“小病拖、大病扛,扛不过去亲人帮。”看病难、看病贵曾是许多山区群众致贫返贫的重要原因。如今,在汝阳县村村都建起了“医院”,乡亲们不出村就可享受到“专家号”。在小店镇李村卫生室,老陈坐在电脑前通过视频描述病情。网络的另一端,河科大一附院专家在线坐诊,随即开出处方。老陈直接在卫生室抓药,前后不过十几分钟。

而在伊川县,为了减轻困难群众看病负担,县里专门购买了“精准防贫保险”,让农村困难患者在享受居民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大病补充保险、医疗再保险、政府临时救助等基础上,又多了一道保障线。

健康扶贫的超常规举措,是精准脱贫的缩影。如今,经过持续攻坚,河洛大地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47.4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年年底的0.5%。当下,幸福,也成为山乡父老最真切的感受——

有了一个温暖的家。5.9万深山群众搬出大山,危房改造动态清零,并通过产业、就业后续扶持,开启了新生活。

有了一份稳稳的收入。把产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以沟域经济为抓手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特色种养、乡村旅游、电商扶贫等快速发展,乡亲们搭上了“致富快车”,村集体也有了可观的收入。

有了一份妥妥的保障。所有贫困村实现通村道路硬化、通村客车班线营运和网络全覆盖,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持续改善,远程医疗体系贯通市县乡村四级,出行、上学、看病更加方便。

特别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市坚持战“疫”、战贫两场硬仗一起打,优先支持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切实解决扶贫农畜牧产品滞销问题,加快扶贫项目开工复工,把疫情影响降到了最低。

行百里者半九十。脱贫攻坚总攻战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还有9个村、2.5万人没有脱贫,一些脱贫群众的生活还不稳固。距离年底,仅余百日。我市将坚定扛牢决战决胜的重大责任,挂牌督战、既“督”又“战”,全力冲刺、全面总攻,坚决攻克堡垒、防止返贫,不让一户一人在小康路上掉队。

数说

●全市成功打造53个“沟谷文旅业、半坡林果业、山顶生态林”全景化立体式沟域经济示范带,带动8.6万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全市行政村基本实现垃圾有效治理,20%以上村探索推行垃圾分类。今年,所有乡镇政府所在地要实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行全覆盖,卫生厕所普及率要达85%以上。

●全市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个贫困村出列,47.4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由年年底的9.1%下降到年年底的0.5%,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接近完成,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

我市坚持“生态保护为先、确保安澜为底、统筹治理为要、传承文化为魂、高质量发展为本”,推动黄河洛阳段大保护大治理

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九曲黄河,千百年来奔腾不息,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出灿烂的中华文明、辉煌的黄河文化。

洛阳,是黄河流域重要节点城市。如今,在奔腾的黄河岸边,这座千年古都富饶美丽,人民安居乐业。这是黄河水的滋润,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带来的福祉。

推动黄河洛阳段大保护大治理,我们一直在努力。我市坚持“生态保护为先、确保安澜为底、统筹治理为要、传承文化为魂、高质量发展为本”的思路,着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如今,在这条幸福河的岸边,河洛儿女正在享受着生态保护释放的红利,过着幸福的生活……

瀍河入洛河口

守底线保黄河岁岁安澜

“黄河宁,天下平。”从古至今,黄河治理都是安民兴邦的一件大事。

黄河洛阳段处于黄河中游末端,经三门峡市渑池县进入我市境内,途经新安、孟津、吉利。

年年底,在北邙岭脚下,举世瞩目的小浪底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全面完工,黄河从此安澜。

这座超级水库,就像一颗年轻而强健的心脏,给古老的黄河带来了新的平衡与活力。“俺从小在黄河边长大,几十年了,习惯了安然无恙。”家住孟津县小浪底镇的一位八旬老人说,黄河水再也没涨到过他记忆中的高度。

这些年,我市把确保黄河安澜作为底线任务,把水患治理摆在首要位置,紧紧抓住水沙调节这个“牛鼻子”,发挥小浪底水库防洪减淤功能,年均沉降泥沙1.6亿吨左右,同步抓好河道和滩区综合治理,确保了行洪安全。同时,我市不断强化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河道堤防标准提升,确保了全流域防洪安全。

市水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市不断健全黄河防汛应急体系和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目前建设自动雨量监测站和水位监测站个,以水库、堤防为骨干的防洪工程体系和预警预报防汛指挥体系基本形成。

近年,我市对公里河堤、座水库和28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进行了加固除险,防洪标准提高到中心城区年一遇、沿河县城50年一遇、乡(镇)村20年一遇,有效保证了黄河流域岁岁安澜。

黄河孟津段

建廊道绘就黄河美好生态画卷

在孟津县小浪底镇的磨盘山头驻足远眺,天高水阔风光好,满目葱茏秀色浓。

这里是全省沿黄生态廊道建设孟津示范段,今年3月栽下的白皮松、油松、蜀桧,已焕发出勃勃生机,给磨盘山披上了厚厚的绿衣。山脚下,住着官庄村的百姓,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他们幸福生活的增长点。

在小浪底库区的上游,新安县郁山林场石寺坡林区是出了名的造林困难地。这些年,新安县率先在郁山林场石寺坡林区实施碳汇林项目,投资0万元开展沿黄生态廊道建设,种下了雪松、油松、大叶女贞等常青树种和银杏、五角枫等彩叶树种,在一方荒芜贫瘠的乱石岗上,打造了0余亩沿黄生态廊道。

仝联星是郁山林场的职工,他的父亲也曾在这里工作,两代人见证了林场的变迁。“看着沿黄生态廊道建成,守护着黄河,我心里有一种自豪感、幸福感。”他说。

近年,我市大力实施沿黄国土绿化,一体推进黄河及伊、洛、瀍、涧等主要支流绿化,沿河布绿带、岸线建公园,处处新绿点缀、水流潺潺。与此同时,我市大力实施廊道绿化、荒山绿化、森林公园建设、飞播造林等工程,累计完成新造林万亩。

市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加快推进沿黄生态廊道建设、黄河湿地保护和修复,计划通过五年努力,在黄河两岸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固堤林、经济林13万亩。去年以来,我市已完成沿黄生态廊道建设3.2万亩。

市委十一届十三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以开放为引领加快建设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行动方案》提出,我市将着力建设沿黄生态廊道工程,实施山区生态林、湿地清退区造林等生态保护工程,在实现沿黄生态廊道连通的基础上,配套完备的生态服务功能,着力打造百里黄河生态廊道。

黄河新安段

治河渠着力解决黄河“根子”问题

家住西工区升龙广场小区的李女士,每天早上都会带着女儿到楼后的涧河边上锻炼身体。这里绿柳成荫,河水清澈,经常有老者坐在岸边垂钓,此情此景,宛如一幅优美的水彩画作,让人沉醉其中。

“这几年,咱洛阳大力实施河渠治理,让不少‘龙须沟’变成生态景观,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咋能不幸福?”李女士说,河渠的综合治理,让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沿线居民幸福感爆棚。

和洛河、瀍河、伊河一样,涧河也是黄河在我市境内的重要支流。黄河的问题,“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解决“根子”问题,我们一直在努力。

年,我市全面实施“四河同治、三渠联动”,对洛河、伊河、涧河、瀍河和中州渠、大明渠、铁路防洪渠等水系进行系统治理。经过努力,一大批截污治污、引水补源、河道治理、游园湿地、沿河路网和沿河棚改等重点项目落地见效,推动水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普遍点赞。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市累计实施河渠综合治理项目个,综合治理河道.7公里,沿线排污口全部截流,12项引水补源工程全部建成投用。

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是强化责任落实、推进河渠治理的重要抓手。近年,我市建立起市、县、乡、村四级河长体系。在此基础上,我市还探索建立了“河长+检察长+警长”联动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河长办、检察机关、公安机关职能,实现了行政执法、刑事司法、检察监督有机衔接,为全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强保障。

前不久,我市将秦岭防洪渠、邙山渠纳入河渠综合治理体系,深化“四河五渠”综合治理,深入抓好排污口、黑臭水体的常态化排查,同步推进滨河主干道、亲水慢行道、游园小步道三级路网建设,积极实施引水补源等工程,保持河渠生态基流,开展河渠内杂物、淤泥清理集中行动,强力推进新时代大保护大治理大提升治水兴水行动,确保“一渠清水入黄河”。

瀍河市区段两岸风景如画

数说

●我市以水库、堤防为骨干的防洪工程体系和预警预报防汛指挥体系基本形成,防洪标准提高到中心城区年一遇、沿河县城50年一遇、乡(镇)村20年一遇。

●“十三五”以来我市累计完成新造林万亩,去年以来完成沿黄生态廊道建设3.2万亩。

●我市累计实施河渠综合治理项目个,综合治理河道.7公里,沿线排污口全部截流,12项引水补源工程全部建成投用。

坚定文化自信,保护固态、传承活态、发展业态,着力打造国际人文交往中心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在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上奋勇争先

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河南时提出的重要要求。省委书记王国生莅洛调研时对洛阳提出“三个奋勇争先”指示要求,“在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上奋勇争先”便是其中之一,为洛阳学习贯彻好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指明了方向。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近年,我市深入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出新,以文化传承创新体系为抓手,保护固态、传承活态、发展业态,着力打造国际人文交往中心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使“古今辉映、诗和远方”成为城市的亮丽名片。

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

规划引领在“古今辉映”中迈向远方

夏秋之交,站在隋唐洛阳城应天门遗址博物馆城楼上俯瞰,以应天门为中心,北面玄武门遗址保护展示项目正加紧推进,南面环境治理也在有序实施。按照规划,今年年底前,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内,天街北延二期三期、永通门里坊展示路、玄武门遗址征迁等项目将全面完成;到年,宫城区玄武门遗址保护展示、九洲池遗址保护展示工程二期等项目也将完工。届时,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将形成以宫城区和天街片区为核心的隋唐风貌核心展示区。

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金色名片。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近年,我市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坚持保护为先,探索走出一条文物保护和惠及民生相结合的洛阳特色之路,充分展示出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脉的历史担当,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充分认可与肯定,并荣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十佳城市称号。

在文化传承创新体系推进实施中,我市以历史文化和山水资源为依托,以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为核心,以文化旅游产业为载体,以重大项目建设为基础,通过传承展示河洛文化、推进大遗址保护、加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挖掘洛阳记忆,激发城市活力,提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品牌,全面释放洛阳的文化魅力,着力打造国际人文交往中心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目前,我市谋划实施了“深入研究挖掘、传承展示河洛文化等洛阳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加强人文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洛阳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的文化影响力”“全域融合发展文化旅游业,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加快优秀文艺产品生产,编创在全国有影响的文艺精品”等一批文化传承创新体系重大专项,实施了一揽子重点项目,不断推动文化传承创新走深走实。

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主动把大遗址保护同旧城改造、美丽乡村建设和产业更新升级有机融合,编制完成7处大遗址的保护专项规划,探索出大遗址保护持续发展的“洛阳模式”,让一个个大遗址成为讲述华夏历史、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阵地与窗口。在“传统与现代交汇、古韵与新风交融”的古今辉映中,洛阳正成为令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快手网红在应天门遗址博物馆进行旅拍创作

传承弘扬倾力打造城市精神标识

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摄制组进驻二里头遗址,拍摄制作夏文化专题节目。目前,节目组已对二里头遗址的发掘故事、发掘成果、重大意义,以及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建设过程作了系统了解,接下来将继续拍摄、整理素材,争取节目早日制作完成并上线播出。

去年10月中旬,举世瞩目的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建成开放,一个月内迎来游客27万人次,成为我市新晋“文旅打卡地”。作为国家“十三五”重大文化工程,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为公众揭开了“华夏第一王都”的神秘面纱,为世界架起了探索中华文明源头的桥梁。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洛阳拥有多年文明史、多年建城史、0多年建都史,厚重的历史文化是我们最有价值、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优势资源,也是最值得向世人展示的魅力所在。市委十一届十三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以开放为引领加快建设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我市要充分发挥洛阳在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中的核心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精心打造一批城市精神标识和文旅核心展示区,全面提升洛阳文化旅游的国际知名度、美誉度和吸引力。

洛邑古城、应天门、天堂、明堂、九洲池……近年,一个个“文化新地标”在我市不断涌现,带动悠久的历史文化“火”起来。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黄河流域的文化大市、旅游大市,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打造相关的城市精神标识和文化地标,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擦亮不可替代的地域名片和金字招牌。

以黄河文化、河洛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面对丰厚灿烂的历史文化遗存,我市以建设“东方博物馆之都”为重要抓手,注重融合,创新发展,通过散布于河洛大地的一座座博物馆,让封存在历史里的黄河文化、河洛文化“活”起来。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守正出新文旅融合激发新动能

滔滔洛河,穿城而过,从夏都二里头到隋唐洛阳城,“五都荟洛”源远流长,道不尽昔日洛阳的繁华和沧桑,也让这座城市承载着特有的文化荣光。

从历史中走来的千年古都,坚定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在守正出新中,深化文旅融合创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优秀历史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加快实现文化旅游“三个转变”,着力培育文化旅游消费热点,为城市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当瓷器上“开”出牡丹花时,一度失传的唐白瓷烧制技艺得以重现,并将其与独特的洛阳牡丹文化相结合,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瓷派——“牡丹瓷”。当座城市书房遍布洛阳,市民步行到最近的书房只需15分钟时,各种亲子阅读、新书分享等成为洛阳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一座座城市书房成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粮仓”,为“千年古都、牡丹花城”增添了书香气质、文化魅力。

文脉因“守正”而赓续,文化有“出新”方致远。当下,洛阳持续在“融”字上下功夫,坚持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用旅游的方式传播文化,体现融的理念、找准融的业态、发挥融的效果,推动文化与旅游从“物理组合”迈向“化学反应”,让“诗和远方”完美交融。依托黄河湿地、黛眉山、青要山、万山湖等自然景观,打造大河风光体验之旅,是洛阳建设黄河文化精品旅游带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洛阳还将串联起二里头遗址、龙马负图寺等人文景观,小浪底水利枢纽、西霞院水库等水利设施,打造中华文明溯源之旅、治黄水利水工研学之旅,向广大游客推荐内容丰富的黄河文化精品旅游线路。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中更好肩负起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洛阳必须有这个自觉,也有这个自信!

数说

●“十三五”以来,全市接待游客总量、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到8%和14%,去年接待游客1.4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亿元,文化旅游正成为洛阳新的支柱产业。

●目前,全市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已达到85座,今年年底前有望超过座。同时,洛阳博物馆、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数字博物馆”项目也将于今年完成。我市正倾力打造15座精品博物馆,今年将举办20个精品文博展览,打造“最早中国”研学旅行品牌,全力塑造“东方博物馆之都”品牌。

我市持续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并以精雕细琢彰显“古韵新风”

城市建设由“大写意”迈向“工笔画”

让人民生活更美好,是城市建设发展的目标和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河南时,明确指出“追求美好生活,是永恒的主题,是永远的进行时。”

一年来,在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全市城建系统延续近年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特别是今年又面临疫情防控的重要要求,着力克服“三种心态”、强化“三种精神”,坚持“戴着口罩”搞建设,先后实施“牡丹文化节城建项目攻坚”“双月攻坚”“百日攻坚”等集中行动,持续演绎“洛阳速度”“洛阳效益”,更好彰显城建为民、城建惠民,加快实现城市建设由“大写意”迈向“工笔画”,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王城大道快速路九都路互通立交

规划引领更重特色更重风貌

规划是城市建设的“第一粒扣子”。强化规划引领,彰显特色是第一要务。

在今年3月召开的省委省政府加快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上,省委书记王国生强调,特色是一个城市主打的品牌、传递的价值,也是一个城市的底蕴所聚、魅力所在。

洛阳有着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自然生态。市委明确提出,城乡规划务必坚持守正出新,把“古韵新风、豫西风貌”的城市特色塑造好。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我市始终坚持高标准高品位,将洛阳特色元素等有机融入各类设施中,在历史文化与城市环境之间建立一种有情有序的关联,更加彰显文化品位、文化自信。

“塑造特色城市风貌,才能更好地延续城市文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人表示,规划部门对标国际标准、体现文化特质,从城市天际线、建筑色彩等方面统筹建筑布局、协调景观风貌,更好留住乡愁、彰显韵味。

通过持续引导,遍布市区大街小巷的各类建筑,越来越多体现出洛阳特色历史文化元素,更好展示千年古都的人文精神。从照明设施、公交站亭、隔离护栏,到管理房、路缘石、垃圾箱,重点项目沿线布局的每一件城市家具,无论颜色、造型还是功能,每一处细节都经过精心设计、精雕细琢、反复比选,实现了实用性和文化性相得益彰。

坚持守正出新,塑造古韵新风的特色城市风貌,在彰显“洛阳品位”的同时,也把规划引领转化为越来越多的城市建设实践。

新区开元湖

“洛阳速度”助力城建高质量

建设副中心、打造增长极、发力都市圈、形成新引擎,都需要一批重点项目做支撑。

全市住建系统坚持将“办公室”设在施工一线,强化进取、拼抢、攻坚精神,市住建局抽调了90余名业务骨干,全面督导建设进度、扬尘管控和疫情防控措施落实情况,全力推进城建项目加快施工。

忘我拼搏抢工期、除冰破茧克难题的状态,是各个城建重点项目建设工地的常态。广大建设者坚持做到昼夜不停、拼抢施工,以“洛阳速度”保障了“洛阳效益”。

以古城快速路伊洛路至三川大道段工程为例,由于涉及铁路,项目原计划今年10月底前全面完工。由于该段道路采用临时绕行方案,主要借用原东干渠走向建设上盖路面,既要克服下面水流影响,又要避免接触上部高压走廊。市政集团采取挖掘临时导流渠、半幅围堰半幅施工、上游围堰抽水等方法,克服“水”的制约;采取平吊车吊装、小型车辆运输等方法,解决超高压线下施工安全问题;采用渠底半断面施工、半断面建施工便道,然后从中间向两边退茬施工的方法,解决了没有施工便道的难题。经过近两个月的24小时不间断施工,提前4个月实现了通车投用。

越奋斗,越出彩。

4月,设计工期天、计划工期75天、实际工期50天,聂泰路南段改造提升工程顺利竣工通车;5月,南苑立交全线通车,王城大道快速路望朝岭立交至连霍高速段开工建设;6月,古城快速路东延伊洛路至三川大道段通车,古城快速路的综合效益大幅提升;7月,三川大道常白路至瀍涧大道段提前通车,翠云峰立交东西向主线通车,火炬大道及火炬大桥开工建设;8月,涧东路提升改造等81项工程全部完工;9月以来,又有塔西立交、槐树湾立交等工程先后完工……

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批道路桥梁等投用,不断夯实副中心建设基础,给群众带来更多便捷。

地铁开通日益临近

作为中西部非省会城市中首个获批独立组网建设地铁的城市,洛阳地铁建设的一举一动,都引发社会各界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yenvzhena.com/jzxj/108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