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期刊速读内容来自《公路》杂志年第6期文章《青藏高原生态脆弱区公路水土保持设计与实践》,作者黄在智,孙侃,周品,用海燕。
摘要公路建设施工过程中土石方开挖回填量大,破坏沿线地貌和植被,防护措施不到位极易引发严重的水土流失,打破自然景观协调性。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极为脆弱,一经破坏恢复难度极大,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工程沿线的生态成为公路建设中的关键点和难点。
以国道线林芝至拉萨段公路改造工程为例,总结了青藏高原生态脆弱区公路工程水土保持设计和实践中的关键点和经验,认为通过优化工程设计、土石方综合调配利用、表层土壤和草甸剥离与保护、工程植物综合护坡等科学技术措施,能有效保护公路沿线的生态环境,这对子今后我国高海拔、高寒及民族地区公路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指导作用。
正文
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亚洲水塔",是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党和国家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将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作为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大事。作为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地区,近年来青藏高原公路建设进程加速,公路网络体系不断健全,支撑和带动了区域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
与此同时,公路建设过程中土石方开挖、填筑、取料、弃渣等土石方量大,不可避免地破坏原生地貌和植被,使得其水土保持功能丧失殆尽或明显降低。青藏高原是全球环境与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区域,面临着冰川退缩、冻土消融、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的威胁,生态系统非常脆弱,一且遭到破坏将极难恢复。
目前,有关青藏高原生态脆弱区公路工程水土保持的研究较少,包赛很那等、徐宪立等研究了生态袋技术、土工格室+植草措施在青藏高原区公路边坡防护中应用;高宝林等、李杰等、彭令发等分析认为减少扰动、植被恢复是青藏高原区公路工程建设水土流失控制的关键,并提出了水土保持设计思路和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青藏高原区公路工程建设仍将呈增长态势,如何综合利用先进生态、绿色、协调的理念和技术,最大限度地保护周边生态环境,成为公路建设和运营过程中需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这既是保护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的需要,也是贯制落实公路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1工程概况
国道线林芝至拉萨段公路改造工程是西藏"十二五"公路交通规划中期调整的重点项目之一,地处西藏东南部,途经林芝市的林芝县、工布江达县和拉萨市的墨竹工卡县、达孜县、城关区,公路等级为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设计速度80km/h,线路全长.6km,是我国首次建设的高寒、高海拔特长高等级公路。
工程位于喜马拉雅和冈底斯山与念青唐古拉山之间的相对"洼陷"地带,区内地形破碎,海拔高差悬殊。公路沿线由东向西海拔由m上升至米拉山的m再下降至m,林芝~松多沿尼洋河段为宽谷山地地貌,以山岭重丘区为主,沟塾纵横;松多~日多跨米拉山段为高山山地地貌,山体浑圆,自然坡相对较缓;日多~墨竹工卡段为山间宽谷地貌,以平原徽丘为主;拉萨河谷区为高山挟持宽谷地貌。
区内气候以米拉山为界,以东的林芝地区属高原温带半温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8.3℃,年均降水量mm,年均蒸发量mm;以西的拉萨地区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7.5℃,年均降水量mm,年均蒸发量mm。
工程沿线经过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墨竹朗杰沙棘自然保护区、西藏工布自然保护区等3个自然保护区,分布着雅鲁藏布大峡谷、巴松湖(错高潮)、中流砾柱、太昭古城、唐蕃古道、山壁佛像、松赞干布出生地和日多寺庙等多处风景点及文物古迹,沿线生态系统类型为亚高山森林草原、草甸生态系统,是我国乃至世界山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调查显示,公路沿线不良地质分布广泛,地质灾害多发,地震频发。公路沿线不良地质分布广泛,发育有滑坡、崩塌、泥石流、河岸拥塌、软弱士、雪害等多种不良地质现象,且地震频发,局部区域烈度高地质灾害多发。项目区自然地理环境独特,生态系统极其脆弱,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