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动监测科研发展,1月29日,华南生态环境监测分析中心(南海生态环境监测评价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监测中心)组织召开第一届学术论坛暨监测中心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党委书记、副所长胡克梅、副所长于云江、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汪海洋出席论坛。论坛同步线上直播。
学术论坛以“生态环境监测新技术及新型污染物”为主题,紧扣“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的科技创新重点领域,结合监测中心监测科研聚焦的重点方向和优势特色,邀请所内9名青年科研骨干作专题报告,为参会人员奉献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
01
生态环境监测新技术研究方面
河海中心吴仁人正高级工程师作“基于微生物指纹的水体污染来源定量解析技术及应用”专题报告。
他提出,基于特异性基因在水环境中的稳定性特征,微生物指纹可作为水环境污染监测溯源的技术手段。全面介绍了基于微生物指纹的水体污染来源定量解析技术研究进展,并分享了研究成果应用于珠三角部分流域微生物污染来源解析的成功案例。
健康中心郑晶研究员作“POPs暴露的生物监测及健康效应机制”专题报告。
他研究发现,人体头发是可应用于POPs暴露研究的理想生物监测材料,在非侵入、均浓度、稳定性、回溯性等方面具有突出优点。报告分享了头发中POPs源解析技术、POPs富集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并以电子垃圾拆解区为例,系统的介绍了POPs健康效应机制。
监测中心贾文超博士作“基于核酸适配体传感技术在环境快速检测分析中的应用研究”专题报告。
他指出,基于核酸适配体生物传感器对环境污染物识别的特异性,及其灵敏度高、价格低廉、便携快速等优点,研发相应的环境快速检测新技术将是环境监测技术的重要补充。结合方法研究与实际应用,他介绍了水质硝基苯检测的核酸适配体筛选、结构修饰、性能优化、检测应用等研究的最新发现。
02臭氧生成机制识别研究方面
监测中心杨雷锋博士作“基于双维度校验的臭氧生成机制及其长期演化特征的识别”专题报告。
他认为,研究适用于臭氧生成机制的长期演化特征识别方法是有效指导臭氧污染防治,推动落实“十四五”臭氧污染控制的基础。他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基于常规观测数据的温度、氮氧化物双维度臭氧生成机制识别互验模型研究成果,并以上海市为例分析了近十年臭氧生成机制的时空变化特征。
03新污染物非靶向筛查技术研究方面
监测中心王锐博士作“非靶向筛查技术在环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专题报告。
他结合高分辨质谱非靶向筛查技术在1,3-二苯胍、多溴联苯醚的生成转化机制等两项研究中的实际应用,提出了非靶向筛查技术在未来环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并分享了开展非靶向污染物筛查定性定量技术、污染物指纹特征、污染物溯源和环境行为研究的工作展望。
监测中心赵波副研究员作“基于UNIFI系统的高分辩质谱非靶向筛查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专题报告。
他着重介绍了在新污染物非靶向筛查技术研究中非靶向筛查数据库建立及其在海水样品多种PPCP类污染物筛查中的研究发现。
04履约监测和南海大气环境研究方面
监测中心黄忠辉博士作“南海远海大气ODS传输来源分析与检测方法研发”专题报告。
他聚焦国家履约监测对低浓度ODS检测技术方法的需求,研究建立了基于冷阱预浓缩技术和ECD检测技术的高灵敏度、低检出限大气ODS检测方法,达到背景大气中ppt级ODS的检出要求,并应用该方法开展了南海远海岛礁大气ODS物种监测及其传输来源解析研究,填补了我国南海岛礁大气中ODS研究的空白。
05大气毒害有机污染物研究方面
监测中心付建平高级工程师作“珠三角地区环境空气中新兴污染物污染分布特征及环境健康风险评估”交流汇报。
他结合近年来监测中心开展的大量新型污染物前瞻性调查研究工作,分享了-年对珠三角22个站点大气中PCDD/Fs、PFCs、VOCs等多个类别共种新型毒害有机污染物分布特征、来源解析及健康风险评价研究的最新进展。
监测中心李彦希工程师作“粤港澳大湾区大气中硝基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研究”交流汇报。
他指出,臭氧参与光化学反应生成的硝基多环芳烃二次污染物,相对多环芳烃具有更高毒性,是粤港澳大湾区臭氧污染区域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