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带卷叶蛾
褐带卷叶蛾,又称苹褐卷蛾,属鳞翅目卷蛾科害虫。除了危害金叶女贞外,还危害大叶黄杨、秋葵、碧桃、三叶草和紫叶李等园林植物。
危害状:
幼虫食害幼嫩的芽、叶、花蕾,常吐丝连缀2片至3片叶片或纵卷1叶,潜藏在卷叶内危害,受害严重时不能展叶,严重的使整个叶片残缺不全,影响观赏价值。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8~11毫米,翅展16~25毫米。体及前翅褐色,雌成虫前翅前缘稍呈弧形拱起,外缘较直,顶角不突出,翅面具网状细纹。基斑、中带和端纹均为深褐色。中带下半部增宽,其内侧中部呈角状突起,外侧略弯曲。后翅灰褐色。下唇须前伸。腹面光滑,第2节最长。雄成虫前翅前缘呈弧形拱起更明显,中带深褐色前窄后宽,其内缘中部凸出,外缘略弯曲,基斑褐色(这一点与雌成虫有区别);雄性外生殖器的爪形突较宽,基部有1对耳状突起。
卵:扁圆形,长约0.9毫米,初为淡黄绿色,近孵化时变褐;卵块一般由数十粒排成鱼鳞状,表面有胶状覆盖物。
幼虫:体长19毫米至22毫米。体绿色,头近方形,头及前胸背板淡绿色,大多数个体前胸背板后缘两侧各有1黑斑,毛片淡褐色。腹部末端具臀节。头部单眼区黑色,单眼6枚。
蛹:长9毫米至11毫米。头、胸背面深褐色,腹面稍带绿色。腹部第2节背面有2排横列刺突。腹部第3至7节背面亦有2列刺突。第1列大而稀,靠近节间;第2节小而密。蛹的顶端不太突出,末端细,平扁而齐,具有8枚弯曲而强壮的臀棘,两侧各2枚,末端4枚。
发生规律:
每年发生2至3代,以幼龄幼虫在树干粗皮缝、剪锯口裂缝、死皮缝隙和疤痕等处做白色薄茧越冬。树木开始萌芽时,越冬幼虫出蛰,取食幼嫩的芽、叶和花蕾,受害叶表面被咬成箩底状,仅剩叶脉。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幼虫卷叶危害。6月中旬老熟幼虫在卷叶内开始化蛹,蛹期为8天至10天。6月下旬至7月上旬羽化为成虫。成虫有趋化性和弱趋光性,白天隐藏在叶背或草丛灌木中,夜间交尾产卵。卵期7天至8天,多产在叶面上,每雌虫可产卵粒至粒。第二代幼虫在7月中旬开始发生,取食叶肉,危害时间较短,8月上中旬羽化为成虫。第三代幼虫9月下旬孵化,于10月中上旬寻找越冬场所。初孵幼虫群集在叶片上,幼虫长大后分散活动,如遇惊动即吐丝下落或迅速逃逸。触动后有倒退或弹跳习性。成虫对糖醋具有趋性。
防治方法:
应在六月上旬注意防治第一代幼虫,及时防除幼虫,以控制羽化成虫数量,降低第二代危害。
人工捕捉:在幼虫危害初期,及时摘除包裹着幼虫或蛹的受害叶片。
灯光诱杀成虫:根据成虫的趋光性,结合防治其他园林害虫,在重点防治区域设置杀虫灯诱杀成虫。
化学防治:使用必治或功尔或依它或金美泰均可。
霜天蛾
霜天蛾,为鳞翅目天蛾科昆虫,别名泡桐灰天蛾。在我国分布于华北、华南、华东、华中、西南各地。除危害金叶女贞外,同时也危害白蜡、泡桐、丁香、悬铃木、柳、梧桐等多种园林植物。
危害方式:
幼虫取食植物叶片表皮,使受害叶片出现缺刻、孔洞,甚至将全叶吃光。
形态特征:
成虫头灰褐色,体长45至50毫米,体翅暗灰色,混杂霜状白粉。翅展90至毫米。胸部背板有棕黑色似半圆形条纹,腹部背面中央及两侧各有一条灰黑色纵纹。前翅中部有2条棕黑色波状横线,中室下方有两条黑色纵纹。翅顶有1条黑色曲线。后翅棕黑色,前后翅外缘由黑白相间的小方块斑连成。
卵球形,初产时绿色,渐变黄色。
幼虫绿色,体长75至96毫米,头部淡绿,胸部绿色,背有横排列的白色颗粒8至9排;腹部黄绿色,体侧有白色斜带7条;尾角褐绿,上面有紫褐色颗粒,长12至13毫米,气门黑色,胸足黄褐色,腹足绿色。蛹红褐色,体长50至60毫米。
发生规律:
1年发生1代,成虫5-6月出现,白天隐藏于树丛、枝叶、杂草、房屋等暗处,黄昏飞出活动,交尾、产卵在夜间进行。成虫的飞翔能力强,并具有较强的趋光性。卵多散产于叶背面,卵期10天。幼虫孵出后,多在清晨取食,白天潜伏在阴处,先啃食叶表皮,随后蚕食叶片,咬成大的缺刻和孔洞,甚至将全叶吃光,以5-6月危害严重,地面和叶片可见大量虫粪。10月后,老熟幼虫入土化蛹越冬。
防治方法:
1.冬季翻土,杀死越冬虫蛹。
2.杀虫灯诱杀成虫。
3.根据地面和叶片的虫粪、碎片,人工捕杀幼虫。
4.幼虫3龄前,使用必治或功尔或依它或金美泰均可。
程明将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