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长安街复兴门以西,靠近中华全国总工会和中国军事博物馆的地方,叫作“木樨地”。
关于这一地名的由来,主要有四种说法。
一是说在明代,此地种植过大面积的苜蓿,主要是为皇宫的御马提供饲料。到了清代,这里人口渐多,成为村庄,称为苜蓿地,民国时被讹传为“木樨地”。
二是说清代时从门头沟向都城送煤的骆驼队,大多出入于阜成门,当时这一带生长着许多野生苜蓿,赶骆驼的人在此歇脚时,就用这里的苜蓿喂骆驼。年长日久,这个地方被称为苜蓿地,后谐音为“木樨地”。
三是说这个地方曾经是皇家捐资兴建的道观“白云观”的菜园,以产黄花菜闻名。黄花菜成熟时色泽金黄如桂花一般,俗称木樨,因此,这片菜园被称为“木樨地”。
四是说此地曾种植过许多桂花,桂花的学名叫木犀或木樨,属木犀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顾名思义,木樨地就是种植桂花的地方。
有专家认为,从史料记载上看,第一种说法较为可信,其他几种说法因无明确记载,难以考证。
笔者当然不能否定专家的意见,但从主观愿望上来说,倒是更愿接受第四种说法,即木樨地是种植桂花的地方。因为桂花自古以来就深受国人喜爱,它集绿化、美化、香化于一体,清可绝尘,色能赏悦,香能远溢。作为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的桂花,许多文人墨客为它歌咏吟诵,围绕桂花的经典故事也经久流传。
凭着这样的愿望,不妨来些逻辑上大致能说得通的推测和现象,虽然有的想象游离了精确的史实,但作为茶余饭后的趣资谈料也未尝不可。
如果木樨地真的是种植桂花之地,第一念头就是这是否与古代的科举考试有关呢。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一项最重要的选拔人才制度,它的历史可追溯到一千二百余年前。当时,大量出生于中下阶层的社会有识之士,渴望通过科举考试,跻身于为官从政的行列,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和光宗耀祖的宏愿。
正是因为选才的重要性和参与的广泛性,科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