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赛车理想主义者的狂欢

赛车,是热血、激情、恩怨的代名词,这片热土出现过如迈克尔·舒马赫(F1)、塞巴斯蒂安·勒布(WRC)般的英雄人物,还有数不尽的如日本富士雨战(JamesHuntNikiLauda,)、舒马赫四停夺冠(法国站,)、奥吉尔与拉特瓦拉0.2秒争冠赛(WRC约旦站,)等经典战役。

年6月,法国巴黎波尔多,全程km,不同于以往蒸汽车独领风骚,这次前七名全被汽油车斩获,自此赛车进入汽油车的时代

如果在“赛车”上再加上一个限定词——无人驾驶,那又将是怎样一番景象?

无人驾驶赛车比你想象中久远

其实早在年,第一场官方无人驾驶汽车比赛就在莫哈韦沙漠举行,官方上称为无人驾驶汽车陆地挑战赛(GrandChallenge)。这是由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局(DARPA)主办的一段长达英里,没有路标、车道线,遍布岩石坡道、U型急弯的赛事。

遗憾的是,当时没有一辆汽车完成赛程。在次年举办的第二届比赛中,斯坦福大学的“斯坦利”汽车第一个抵达终点(自动沙漠穿越);在第三届中,同样是斯坦福大学,这次则换成了“年少者”拔得头筹(复杂城市路段自动穿越)。

GrandChallenge一共举办过3届(、、),美国国会授权DARPA部门可以出资支持赞助那些能够给军事应用带来革命性改变的技术

当然,这项赛事现在看来能不能称上赛车运动还有待商榷,毕竟当时第一名的赛车平均时速也不过20公里/时,这与传统赛车以追求极限速度为目标不同。

准确来说,这是以汽车作为载体来试验智能技术的竞赛。

无人驾驶会打破赛车的原有乐趣?

赛车的乐趣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诸如速度、激情、操控、未知等是绕不开的话题。在习惯了荷尔蒙炸裂后,我们还能抛开操控带来的无限乐趣吗?

虽然无人驾驶赛车速度能够惊人得与常规赛车相匹敌,但是算法和人工智能是什么鬼——程序猿大赛?

我们已经进入了代码年代,但用代码来取代人,不少人还是拒绝的。如果赛车里没有人,那赛车也就成了工具——一件冰冷的工具。定义日常驾驶为简单重复、无技术含量、容易犯错的工作,我们姑且愿意交给机器运作;但竞技赛车运动,我们始终不忍让它也成为代码的傀儡。

这是将人的游戏转变为代码的游戏?

会不会将驾驶员拉下神圣领奖台?

试想,少了身体的碰撞,取而代之理性的思考,赛车路线会越来越精准,比赛反而越来越单调。比赛也会由车手和车手之间竞争,变成单纯意义上的技术与技术的较量。有一天,站在领奖台上的是三位根本没有上过赛道的程序员,而不是车迷心中有血有肉的赛车英雄,实在让人唏嘘不已。

新玩法能被接受吗?

无人驾驶赛车新玩法,官方最明确的应该是FormulaE了。由于电力驱动的局限性,一台车不能跑完全部赛程,因此每个车队都有两台赛车,在中途可以进站更换赛车继续比赛。

FormulaE是由FIA(国际汽联)新成立的锦标赛,奥迪、奔驰、雷诺、捷豹、NEXTEV等在FormulaE都已有自己的车队;宝马、法拉利等也都纷纷以与车队合作的方式参与了这一赛事

FormulaE主办方宣布,他们将联合科技投资公司Kinetik推出一个纯无人驾驶的系列赛车赛事——Roborace。按照设想,Roborace将由10支车队组成,每支车队两台赛车,所有车队的赛车硬件是统一的,但开放算法和人工智能技术。赛车速度超过km/h,甚至快过FormulaE的赛车。

虽然燃油车也正在积极探索无人驾驶技术,但在无人驾驶赛场上,电动车走在了前头

在今年的FormulaE,Roborace原型车全球首次公开亮相。原定10月8日、9日两天分别有Roborace原型车在赛道上的test和demo活动,终于有机会亲眼目睹这个异类跑起来的样子了。不过,坏消息是,来是来了,可人家压根儿没上赛道,这是还没来得及让大家接受就砸了的节奏?

无人赛车现在还是很不成熟

汽车业欠缺理想主义

虽然汽车的诞生已有百年历史(年1月29日,两位德国人朱卡尔·木茨和戈特利布·戴姆乐获得世界上第一辆汽车的专利权,标志着世界上第一辆汽车诞生!),但这片热土自转子发动机兴盛转衰后,似乎再没太能拿得出手的疯狂话题。在疯狂的年代,在汽车需要质的飞跃点上,大家反而变得越来越冷静了。诚然,汽车是理性的,可没点疯狂,何以寄托我们不安躁动的心呢?技术的进步,时代的更迭,没点疯狂还真不行。

“理想主义”、“狂欢”这样的词汇我们似乎已经将它们归类为贬义词了,这对于汽车是很可惜的。

某种程度上这是“安稳发展”理念带来的负面效果,然而汽车世界没有捷径,如果有,那早就堵成北二环了。

虽说理想主义下带来的技术进步并不能让我们事事顺心,有时在某种程度上还打破了人类生活的情趣。我们已经很难体会墨水三缸练笔辛的乐趣,“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快感,但人类对技术的接受程度一直都是出乎想象得快。这就好比排列组合,打碎原有的组合,新生的未必不是乐趣。

汽车和人工智能会不会孕育下一场科技革命?

这是一个纠结的过程,一方面我们希望不要破坏原有的赛车驾驶乐趣,另一方面又希望在赛车上做出突破。无人驾驶对赛车运动的冲击还在进行,而汽车和人工智能分别作为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的代表,这二者碰撞后能否孕育下一场科技革命值得我们思考。

汽车赛事一直以来都是汽车厂商们的试验田,他们将最新的技术应用到赛事中,进而向消费者传递自己的汽车理念,“炫耀”自己的地位。例如DSG双离合技术、quattro四驱技术、缸内直喷、车身电子稳定系统等技术,都是由赛车比赛发展而来。

车身电子稳定系统(ESP)来源于F1,包含防抱死刹车系统(ABS)及防侧滑系统(ASR),对驱动轮和从动轮均可进行控制

赛道相比公路,测试更放得开、更精彩、更透明,普通消费者对无人驾驶车辆的了解可以更加立体。

事实上无人驾驶赛车技术的发展速度是超乎我们想象的。年,我们还在纠结如何获取更高速度的时候,我们不会预料到在年,无人驾驶赛车就打败了赛车手驾驶的赛车。

——西亚特无人驾驶赛车!

有意思的是这款无人驾驶赛车是通过加入计算机信息处理器、大量的车载相机、麦克风、传感器等设备改装而来的。

西亚特将一套遥控装置安装到了Leon赛车上

将无人驾驶技术从赛车中抽离开来,作为独立的技术单元,并赋予其强大的可移植技术,其中的诱惑不可小觑。

小结

无人驾驶现在已初具规模,速度提升好几倍后的无人赛车却还在摸索阶段。如果单纯只是想把这项技术做成赛事运动,只怕是给自己圈了一座无形的牢笼。

我们歌颂理想主义,却也得紧握现实主义的大旗。如果无人驾驶赛车运动想走得更远,打破牢笼、将技术外延到民用领域,或许是一种选择。

「文/Lois

图/网络

制/autocarweekly」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yenvzhena.com/jzhy/84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