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三年的冬夏交替,郑州园博园的植物群落

最近去了一趟郑州园博园。第十一届中国(郑州)国际园林博览会在年9月底开幕,博览会闭幕后,园博园的各展园被永久保留。在开幕前后,我去了两次。时至今日,时间已过去了三年。三年前我去看园博园,潦草草地看完一个展园,急慌慌地去下一个展园,追求视觉的新鲜感,完全是一种“看全、贪多、不愿意错过”的心态。与三年前相比,这次去看园博园,对园博园内包含的哪些展园、每个展园的大体风格有了一定的了解,不再慌张,而是慢下来,能够从园林从业者的角度审视、思考,反而有更深的收获。也许,慢即是快。1植物群落相对稳定三年后的园博园,各展园及公共区域所展现出的植物,增加了时间的纬度:植物经过三年的冬夏交替,现在在园博园能够看到的植物,都是经过郑州天气的“考验”,能够正常的越冬、越夏,对郑州的气候条件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大树移栽的成活率基本已经稳定,假死假活的情况已成定局。各展园在硬景上展示地域特色、文化内涵、风土人情,这些元素的提炼及艺术加工相对容易,在软景上却相对困难。像厦门园的三角梅、昆明园的地涌金莲这些典型的南方植物,栽植在郑州,是无法正常露地过冬的;哈尔滨园的大规格丛生白桦树,树皮洁白,在开园时的确是亮点,但白桦喜夏季冷凉气候,无法在忍受郑州夏季的酷热天气。▼年厦门园的三角梅▼年昆明园的地涌金莲▼年哈尔滨园的白桦林

而各展园包括公共区域内的观赏草,呈现出“芳草鲜美”的状态,成为了优势种。

▼年园博园内的各种观赏草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什么样的气候就有与之相适应的植物。要顺应客观规律,这也是园林设计时要遵循“适树适地”原则的最基本的逻辑。展园建设地与参展省份在水、肥、气、热等自然因素的差异性,使得在植物品种的选择上受到一定的限制。每个展园使用的都是展园建设地常见的植物,这样才能用最少的养护成本,将成活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这也是各展园使用植物品种趋同、植物特色无法突显的客观原因之一。2植物应用创新一小步,景观特色提升一大步在上海园内,有几种植物长势很好,但在居住区绿化中却不常用。例如:细叶水团花这种落叶小灌木,修剪成60-80cm高的绿篱状,像杨梅一样的头状花序。叶片与叶片之间的质密程度挺高,脱腿不明显,耐修剪,花也有一定的观赏价值。▼细叶水团花作绿篱▼细叶水团花像杨梅一样的花序黄金香柳色泽金黄、枝条柔软,可用作绿色背景中的“一点黄”,具有较好的跳色作用。而居住区的黄色系灌木常用金森女贞、金叶女贞、金禾女贞,连金叶榆也很少用。▼黄金香柳

大花六道木花、叶秀美,片植,随地形匍匐状向下生长,覆盖率高。

▼大花六道木

赤胫散原是在中药圈里的一种植物,但其株形自然,具耐荫、耐寒、耐贫瘠的优良特性,与观赏园艺圈“交圈”。叶片绿中透着紫红,夏季开着白色的小花,很适合做地被。

▼赤胫散

羽毛枫本是像红枫、鸡爪槭那样,是一种小灌木。但在上海园,将低分枝的羽毛枫种植于置石间隙。羽毛枫与层石结合,一柔一刚,精致的叶片像“绿色瀑布”一样,拾级而下,自然而有立体感。

▼羽毛枫这么好的植物素材,为什么在居住区内很少用呢?业主作为居住区的使用者,对小区景观在设计阶段不能直接参与,更别提决策。而设计师是用自己的思维与认知去做设计,把自己喜欢的景观视为业主喜欢的景观。但专业的审美情趣与大众的眼光是不同的。大家都喜欢大自然,喜欢大自然所展现的勃勃生机,但不能够用正确的自然观去看待自然。植物随季节不同,呈现不同的生命状态,展示不同的季相,是自然之美。有开花就有花落,有生机勃勃就有自然凋零,植物“一岁一枯荣”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在设计中,如果过于追求“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景观,在这种设计理念的指导下,尤其是近人端的灌木,每个项目都使用常绿、常规、常见的植物品种。这样的设计策略下设计的植物组团,不会出错但也不会出彩,使植物景观变得庸常。有一次,领导问我,某个小院,业主想要栽植常绿、开花、耐荫、耐寒、易养护的植物,种什么呢?我笑着说,那栽些假花吧,能满足所有的要求,并且全年有花。这种对植物的要求,就像年轻姑娘对未来老公的要求:高富帅,有修养又专情。这是一种“既要……又要……”的要求,目前的植物品种,暂时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植物应用的创新,比起植物种质资源的创新要简单很多。改变固有的搭配方式、应用形式、细化品种、种植方式等,都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景观。植物应用创新一小步,景观效果提升一大步。在硬景中,面层石材中的“芝麻系列”可以有芝麻黑、芝麻灰、芝麻白;在软景中,常绿灌木中的黄杨也是有“系列”的:有瓜子黄杨、小叶黄杨、金边黄杨、锦熟黄杨、豆瓣黄杨、雀舌黄杨。但设计时,对植物的选用,大多数还是停留在种的层次上,需要向品种的层次上做进一步的细化、深化、优化。只有设计中有所体现,丰富的植物品种在项目上才能展现。用植物品种的多样性,是营造景观多样性的途径之一。3对松柏类植物的偏见在居住区景观中,除了造型松(主要是黑松、油松、罗汉松等)几乎不用松柏类植物,就连很常见的雪松也不怎么用。主要是常由松柏类植物联想到陵园、墓地,以及“松柏桑梨槐,不入王府宅”的风水忌讳。但松柏类植物具有耐寒、耐旱、低维护、分泌芳香物质净化空气的生物学上的优点,某些树种(如,铅笔柏、桧柏、河南桧等)是难以取代的竖向常绿乔木素材。有文化上的忌讳,应用习惯的顾忌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但也不能因此完全将松柏类植物“打入冷宫”。在植物配置时,可以有“策略”的使用。例如,应避免将松柏类植物对植、列植、大面积单品种片植;可以在阔叶林做背景下,在天际线上跳出一些尖塔状的针叶林,形成视线上的跳跃;还可以用松柏类植物配置于大乔组团的后方,来保证整个组团在冬季的体量。

沙地柏植株呈现匍匐爬地状,生长缓慢、耐贫瘠。常绿的沙地柏,用于软硬景交接处、道路转角处,起到连接作用的同时,能够很好地避免踩踏。

▼软硬交接处使用沙地柏在大连园外部的绿地中,将侧柏应用于组团内:侧柏平头修剪,与红叶石楠球、黄杨球搭配,再配置凤尾兰、景观石。这个组团内的植物都是常绿的,且生长速都较慢(有利于控制组团比例的协调)。不能说这个组团是完美的(如果能增加红叶石楠球的高度,使侧柏的高度使红叶石楠球高度的2/3,使二者在立面上的高差处于黄金分割点上,也许更完美)但为松柏类植物用组团搭配,提供了新的思路。▼大连园外,使用侧柏做组团其他文章,感谢阅读:用排版的概念,对行道树种植位置进行排布感谢您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yenvzhena.com/jzhy/51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