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神郑玄骨如柏

我的老家在高密西乡,离山东省最大的水库峡山水库四五里地,离郑公村七八里地。我小的时候,夏秋季节经常暴雨倾盆,闪电划破夜空,嘎吱嘎吱的炸雷响得人心头直打颤。老百姓那时完全靠天吃饭,收获季节最怕下雹子,一阵噼里啪啦,一季的希望就化为了泡影。高密西乡有句谚语,“六月北风当日雨”,阴历六月正是阳历的盛夏七月,只要一倒过北风来,一阵凉意过后,大雨必到,灵验的很。每当这时,村中上了年纪的老人就会念念有词:“雹子不打郑祠公”。小孩不懂,就问为什么,有的会说:“我们离郑公近,郑公会保佑我们”,再问,没人会说出个子丑寅卯来。懵懵懂懂的,我不知道郑公是何方神仙。我姥姥家是前岭村,村北二三里就是郑公。七八岁以前在前岭听人说,郑公是四十年代高密县委驻过的地方,解放前后曾是郑公乡驻地。再后来,知道了历史上的郑公乡,是东汉北海国相孔融为表彰郑玄治学成就所特设的。学而后知不足,还有一点没弄明白:为什么郑公祠不建在现今的郑公村,而是在郑公村北的后店村呢?遍查典籍不得。         1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亲口尝一尝;要弄明白一件事情的原委,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现今,郑公祠座落在后店村。后店村年由高密市阚家镇划到了峡山生态经济开发区郑公街道办事处。村子紧临峡山水库大坝,和大坝浑然一体,地势上比十几米的大坝还要高一点,东高西低。在没修大坝之前,村子是周围的制高点。年高密发大水,我听大人说,高密城的东岭和大坝在一个等高线上,如果大坝决了口,大水能到高密城。据此估计海拔有几十米。有的历史书上说郑玄生于梓桐村,村有梓桐山。后店村座落处极有可能就是梓桐山,虽然目前看不出任何山的模样。我第一次入村是年的仲春时节。村内路旁有许多粗大的梧桐树,树上梧桐花开的热烈,一串串,一丛丛,白中带粉,装点着春天的天空,空气中有一股淡淡的甜丝丝的味道,亲切,舒贴,深吸一口,记忆霎时回到了童年。郑公祠就位于村子的西南角,是一个有十几亩地的院子。院子西临大坝,被万亩林海包围。院子西南角有一片桃树,开的正艳,粉红的明亮的桃花,让整个村子都变得温暖明亮起来。郑公祠南门临通大坝环湖公路的东西路。南门是两扇红色大铁门,门上方拱形铝合金架上三个红色大字“郑公祠”,门两边从上到下扯了两条红幅:“活囊大典网罗众家春秋以来独步,集解群经敷教百世孔孟而后一人”。为了落实几个没弄懂的问题,我再次来时已是三年后的夏秋交汇之时,院子的北门已经封堵,原来把守北门的老太太已经换成了她的儿子。老人家六十多岁,精神矍铄,正在忙着收获院子里种的花生。说明来意,老人态度极好,没让我买门票。好像是为了说明他接替父母看守院子的合理性,他自言自语地告诉我,在建设郑公祠时,作为郑氏后人的他的父亲捐献了几件家传文物,立了功,所以上级让他父亲看大门。现在父母年纪大了,他顺理成章接替父母成了看祠人。对这里已经很熟了,我不急于入院内拍照,看着老人从稭棵上摘花生,有一搭没一搭地和他聊起了天。老人文化水平不高,所知并不比我多,仅限于写上画上墙的那些东西。我问了他三个问题。问题一:公元年6月郑玄在河北大名附近病死后,初葬在剧东(今青州郑母村),后移高密潍河东岸砺埠之阳。现今郑玄墓的位置是在潍河东岸,但并不是在砺埠之阳。原高密高戈庄乡,现峡山生态经济开发区郑公街道的山前村,村后偏西有一山,名字就叫砺埠山,海拔88米。现在虽然由于多年开山不止,山变成了三四十米的山坑,但那座山确实是砺埠山。说到这里,老人会意我对于郑玄墓位置的怀疑,急忙说:墓不会错,祖祖辈辈口口相传,郑玄墓就在我们后店村。我爷爷打记事起,就知道郑玄墓在我们村。我爷爷又是听我老爷(曾祖父)说的。我们有家谱,不会搞错。我说,从这里看,山前村在哪个方向?老人说在东北方向,有十几里地。如此说,这个地方倒是在砺埠之阳,只是这个阳距离有点远。我的第二个问题,老人没答上来。历史记载郑玄生于梓桐村,梓桐村、郑公乡和现在的后店村是什么关系?老人弄不明白的事,我必须弄明白。读《后汉书.郑玄列传》,有这样的记载:公元年,孔融就任北海相。此孔融就是《三字经》上三岁让梨的孔融。孔融,孔子之后裔,鲁国的名门贵族。他对郑玄的人品、学识深敬久仰。为表郑玄的人品、学识,公元年他特告高密县将郑玄世代居住地辟为郑公乡。据此我揣测,最晚年建了郑公乡后,梓桐村的名字就消失了,改成了郑公店。清代一诗人安蒖写了一首《郑康成》。在这首诗的序里,他写到“康成故里曰郑公乡,即今之郑公店......”。历史上的郑公店,因在现在的郑公村北,后来演变成了后店,时间无从考据。沧海桑田,地名虽然经历了一些演变,但郑玄出生于现在的后店村,迁葬于后店,是铁的事实,郑氏有家谱、墓碑为证。问题三:为什么雹子不打郑祠公?他像是遇到了难题,想了想说:“老辈人都这样说,郑玄会看天文地理,他选的地方怎么会下雹子呢?”把郑玄神化了的说法我不太相信。雹子的生成需要强烈的对流云团。携带大量水汽的云团在急速上升过程中遇冷凝结,形成冰雹。自古以来,后店附近方圆十几里绿化很好,特别是沿库区形成了几万亩的林带,挡住了西北方向的冷空气,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改变了雹子形成的条件,冰雹自然也就无法生成了。并非郑玄神明,种花者得香,种蒺藜者收获刺,如此而已。                2我第一次走近后店是在早春,整个村庄静悄悄的,许是冷的缘故,在村内转了半天,不见一个人影。村子内房子大多是红瓦顶水泥拉毛墙面的,也有一些老旧房子,好像久不住人了,一个个像风烛残年的老人,脱色的门窗,灰旧的老墙,生苔的墙基石缝,透出一股沧桑之气。一棵棵硕大的梧桐树罩着村庄,树上花开的正旺,阳光慵懒地照着村子,一处旧院墙根下两头时下不多见的牛悠然自得,偶尔一两声鸡鸣打破了村庄的宁静。这可是郑玄的家乡?通德门呢?围子墙呢?时光是一只看不见的巨手,悄然并坚定地改变了这个世界。时光才过去多年,梓桐山不见了,幸亏没有可开采价植,否则难逃和砺埠山一样的命运,搞不好山会变成湖。村子周围的围子沟、围子墙不见了,周围一眼望不到边的涝洼地不见了,干旱成了眼下农人们的心病。通德门,并没有因为是表彰郑玄德行的而留存下来。通德者,天下所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也。司马迁在《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中说:“智,仁,勇,此三者天下之通德,所以行之者也”。孔孟之后,春秋以来独步的郑玄,居功至伟,三德俱备,但和孔孟相比,显得太冷清了,太孤独了。这方土地上除了搞历史研究的少数人,其它人知郑玄是何许人呢?清时高密老县城在四门之外南门西侧加开了通德门,德通内外,提醒世人时时不忘郑玄之功。前些年高密市阚家镇在官河边建了一个小广场,立了一座石牌坊,上写通德门,门在高密至双羊的高双路边,德通东西,提醒世人,高密历史上曾有一位大儒郑玄,他是世人的骄傲。一位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用一生为经书注释、作传,我们不为他做点什么,心里总有些过意不去。通德门虽不存,但祠还在。我再次入院时已是夏末秋初。一院的金叶女贞、朴树、柳树、竹子,葳蕤茂盛,树丛里,一蓬蓬连翘、蓬蒿恣意洒脱。一条水泥块铺成的南北甬路,隐在林阴丛中。路两边十二生肖像蹲坐在石座上,神态可掬,水缸、石凳、粮食随意地摆放在路边。当年的郑玄,读经、作注之余,朝晖夕阴中,漫步林阴,赏春花烂漫,听秋虫呢哝,于寂静之中,任一份淡泊丰满了时光,岂不惬意?穿过森森树丛,跨过两级台阶,看着当代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所题的“大贤郑玄”的牌子淹没在荒草丛中,就想起了第一次进入院子时的情景。那时院之西北角的墙上彩绘一棵枝干虬劲的古柏,和冬天的时令一样,树光秃秃的,只剩了干,黑黢黢的,风骨尽现。古柏边上写着一首高密本地诗人写的诗。隐约记得有这样几句:你生也经书,死也经书。你在那里站了几千年,我知道你是用骨头站到了现在......再找那首诗,已经被涂料覆盖了,看不出一点痕迹,只可见墙角荒草萋萋。人生如草,春荣秋枯。只有在人生落幕的秋天,抛却繁华,冷静面对一切,让思想的筛网过滤掉尘世的浮躁虚伪谎言狂热执着,才能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才能不温不火,温馨从容。郑玄,你一生在孤独中渡过,你一生致力于注经立说,如果说孔孟总结光大了中华春秋以前的文明成果,勘定了《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奠定了中华儒家文化的基础,你用74年的人生,对纷繁复杂浩如烟海的各种流派的经书删繁就简,注释签批,让一个人不再用穷首就能皓经,功可比孔孟。院子大门上对联说你,集解群经,网罗众家,春秋以来独步,孔子而后一人,我觉得总结得是极其准确传神的。这不是我个人的主观评价,《后汉书》中有《郑玄列传》,功过史家自有评价。       3西面的墙上有几幅壁画,有些模糊,细看,是介绍郑玄人生履历的。顺着画廊,郑玄的人生轨迹清晰可见。秦末郑氏先祖郑国食邑于此,建梓桐村,梓树即楸树,树王。桐树,风凰所落之树,用梓桐冠村名,包含了前人美好的祈愿。公元年七月初五,郑玄生于梓桐村,郑家历史上虽是名门望族,如郑玄的先祖郑崇官至尚书仆射,相当于副丞相。但到郑玄祖、父辈,家道中落,其父郑谨乱世之中躬耕于潍水东岸,家有草房四间,种地为生。那时高密约有五万人口,多集中在潍河、胶河岸边,北乡是一片水乡泽国。郑玄少时很幸运,村中私塾老师郑谦,通五经。郑玄从他学习五经,由于聪明好学,崭露才华。唐朝大诗人白居易说“郑牛识字吾尝叹,丁鹤能歌亦自知”。牛都识字,神童培养了神牛。汉顺帝建安三年(公元年),18岁的郑玄被县令举荐当了乡蔷夫,专管民事调解、税收工作。墙上的画旁文字介绍,后来他干了乡佐,相当于副乡长。这是他一生唯一任过的官职。由于才学突出,三年后,北海相杜密由于郑玄替高密县上报法定的“符瑞”之文,史记“嘉禾”“嘉瓜”,无非是些写歌舞升平盛世景象的文章,发现了他是个人才,举荐他到京城洛阳太学深造,从此他告别了官场,将一生献给了注经释经事业。如果说郑玄成功的路上有贵人相助,郑谦算第一个。那时十里设一亭,十亭设一乡,一乡几千人。乡设乡学,穷乡僻壤哪有什么通经之人,偏偏后店的郑谦通五经。北海相杜密算第二个。汉时没有科举,考都没有机会,如果没有杜密爱才举荐,郑玄怎么会到京城洛阳师从马融大师学经呢?没有师从马融学经,又怎么可能注经立说呢?世上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郑玄遇上了举贤荐能的杜密,是他的幸运。太学创立于西汉,东汉光武中兴,灭王莽,改都洛阳,再创太学。太学兴盛时有三万人在籍,洋洋大观。郑玄在太学如鱼得水,日有精进。先是师从第五元研习春秋。春秋乃孔子收集了一百多个周朝小国历史修订考证而成的。孔子的学生分成了多派,郑玄学的是《公羊春秋传》,同时兼修历法《三统历》和《九章算术》。第二年,他师从张恭祖学习《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十年磨得一剑成,公元年,时年30岁的郑玄结束了太学的学习,开始了漫长的游学。游徐州,拜被罢太守一代宗师陈球为师,学习律令;而后过尼山、登泰山,走燕国,拜访一代儒学宗师董仲舒故里大董庄;求学于河北名儒卢植。游遍大半个中国后,公元年,郑玄西入长安拜在一代经师马融门下。马融家乡是陕西扶风县,名刹法门寺就在那个县。六年里郑玄潜心研究经书礼易,足迹遍及关中。公元年,郑玄东归,马融慨叹:“郑生东去,吾道东矣”。三个月后,马融病逝。这一年郑玄虚岁40岁。世上所有的成功都源于超乎常人的努力。如果没有近二十年的博览群书,苦心孤诣,郑玄不可能成为饱学之士;如果没有卢植、马融等大师的栽培,郑玄不可能成为一代经学大师,比肩孔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经学领域郑玄一帜独树,为他后来解经注释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4由于来过一次,我对院子中的亭子、阁都不太感兴趣,直奔郑玄墓。郑玄墓在北头路东,记得第一次来时墓前立着一块颜色有些发黄的碑,高约2米。这是清乾隆十四年(年)高密知县钱廷熊为郑玄立的,上书“汉郑康成先生之墓”。墓是大大的一堆封土,高有三四米,直径五六米,周围植了几棵松树。墓上的草还没发芽,黄黄的,显得有些荒凉。三年没来,墓被树丛遮了个严严实实,只能从枝丫纵横的松树缝中看到一块碑,碑面向西,上方一行小字“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间“郑玄墓”三个字,下边“山东省人民政府年6月公布”,先生就躺在这堆黄土下,草蓬勃,树翠绿。这多像当年的不其山,这多像康成书院,四周书带草柔韧绵长,先生用来扎书正合适。公元年,郑玄辗转回到家乡。离乡二十年,物是人非,爷爷已去世,少年时的老师郑谦也已去世,父亲已经老了,却还不得不承担生活的重担。郑玄的心情有些沉重。不过沉闷的情绪被不断慕名前来求学的学子冲淡了。面对越来越多的学生,郑玄想起了在马融门下求学时的同学卢植介绍过的东莱即墨王侯伏家,修书一封求助。伏家回信,久阚郑玄大名,能来教经是乡人的福份,正好不其山下有一庙可供使用云云。到家不过百日,郑玄携家乡弟子赴不其山办学。《后汉书.郑玄传》记,“家贫,客居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不其山在即墨东南20公里处,现青岛市城阳区惜福镇。初到,条件是艰苦的,他们一边开荒种地,建房垒灶,一边坚持学习。那时虽然蔡伦已经发明了纸,但一般百姓用不起。写书著作用竹简,一片片竹简要用绳索一类的东西编扎成册。不其山生长一种草,坚韧柔软,郑玄用来捆扎书,时人称康成书带。《三齐记》云:“郑玄教授于不其,下生草,大如韭,叶长一尺余,坚韧异常,士人名曰康成书带”。苏东坡作诗云:“雨昏石砚寒云色,风动牙签乱叶声。庭下已生书带草,使君疑是郑康成”。此时院子里已生满了书带草,先生何日归来?          5墓南不远处是郑公祠。郑公祠是一座二屋青砖建筑,坐北朝南,长有十几米,宽八九米,高八九米的样子。黑色小桶瓦竖排扣顶,中脊两端各立一鸱吻,檐边上立走兽,二楼正面中间开门,门两边对称的各开一个圆孔。青砖砌就,水泥抹面的22级楼梯斜着直通二楼门口,远看像一个炮楼子,神情模样更像太上老君的炼丹炉,近看像一座寒酸的土地庙。郑公祠相传汉代末年初建,后历代曾有重修。眼前的这座郑公祠,是清乾隆六十年(年)建的,年,高密县成立修复郑公祠筹备委员会,对郑公祠进行了修葺,重塑了一座郑公像。4年,潍坊市文化局又重塑郑玄、郑益恩(其子)、郑小同(其孙)三座像。年后店村由高密市划归峡山区后,郑公街道办事处于年又进行了部分维修。也许是大师喜欢清静,祠大门平时紧锁。眼前的祠堂两扇黑漆木门上的对联十分显眼:文章凭人论,经学赖公传,门上横额是“郑公祠”。不用开门我也知道祠内正面立着三座高大的彩绘金身塑像。中间是郑玄,东侧是郑玄之子郑益恩。郑益恩随北海相孔融做过小吏,为救孔融被围都昌(今昌邑)而死,只活了短短的26年。西侧是郑玄嫡孙郑小同的像。郑小同终年63岁,三国时仕魏,官至侍中,因被司马昭猜忌而被毒死。郑小同身后墙壁上,镶有明弘治年间的一块石刻,署名为“沈韵”。旧时高密八景有“郑祠老柏”之说。老柏虽已完全枯死,但枝干盘曲,状如虬龙,体现的是风骨、精神。据说此树是郑玄公元年亲手所植的,历多年风雨,死而不倒,风骨犹存,铮铮有郑氏之风。公元年,因受党锢牵连,郑玄被禁锢14年。14年中,他在高密老家潍河岸边的后店,精心注释三礼。三礼者,乃《仪礼》《周礼》《礼记》三部书的合称。《仪礼》记载了周代贵族的礼仪;《周礼》主要描述了先秦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礼法,描绘了古代政治机构的轮廓,对后世影响很大;《礼记》是古代各种有关礼仪文章的汇编,其中的《大学》、《中庸》,是四书五经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几年中,他将纷繁复杂的三礼、五经注释完成,让士人再也不用白首尚不能穷经,也结束了汉代以来的争鸣,凡他注释过的就流传了,凡他没注释过的,就式微了。东汉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混乱和黑暗的时代,虽然史上有光武中兴,也只能苟延残喘。宦官专权,外戚把持朝政,血腥杀戮从没停止,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政治腐败,卖官鬻爵。《后汉书.孝灵帝》记“……初开西邸买卖官,自关内侯、虎贲、羽林,入钱各有差。私令左右买卖公卿,公千万,卿五百万”。在此形势下,再加上吸取了祖上郑崇做官丢了性命的教训,郑玄立志一生不做官,专注于学问。有的资料说他一生十四次拒辞做官,有的说九拒。比较有名的有两拒。一是坚拒大将军何进的邀请。公元年春二月,黄巾起义爆发。大将军何进仗着做皇后的妹妹,拥兵自重,培育势力,伺机夺权。他下令地方让郑玄到军中做谋僚。他坚辞不受。《后汉书.郑玄列传》作了如是记录:“灵帝末,党禁解,大将军何进闻而辟之。州郡以进权威,不敢违意,遂胁迫玄,不得以而诣之。进为设几杖,礼待甚优。玄不受朝服,而惟幅巾见。一宿逃去,时年六十”。二是史载建安三年(年)汉献帝公车征招郑玄为大司农。大司农主管全国财税钱粮,位列九卿之首。郑玄报病推辞,半途就返回。潍水汤汤,桃花灼灼,小院悠悠,幽思长长。先生一生视功名利禄如粪土,潜心学问,喜爱幽静,在这丛林环抱,古朴典雅的小园里安息,应该是不错的选择。文章已于修改







































贵州白癜风治疗中心
环孢素软胶囊价格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yenvzhena.com/jzhy/38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